互联网论

互联网发展新形态的分析与预见

2015-04-26  本文已影响52人  abluechild

微博之后的the next bigthing应该是什么?很多人都觉得是如whatsapp、微信这类交流工具。而且我也说过,信息流型社交网络,在向消息流型社交网络转移。

但这其实是从社交网络的属性出发所做的分析,而不是从信息分享本身出发做的分析。那回到信息分享本身,取代微博的又将是什么呢?国外最近最火热的是阅后即焚类社交应用如snapchat,和匿名社交类应用如secret,而国内也有众多模仿者。那既微博之后的下一波浪潮,会是属于它们吗?还是别的什么呢?

要想知道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先回顾历史,从历史的演变去寻找规律。我把关注点聚焦到了微博取代博客这个过程。微博超越博客,成为大众化的产品,这是偶然还是必然?难道仅仅是因为微博比博客形态更加简单?使用更加碎片化?博客和微博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吗?难道仅仅是因为国内翻译,将其翻译成了“微博客”,所以影响了人们的思维与认知,于是误以为其有联系?

从信息传播与分享的角度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真正的本源与规律。那就是,人们所传播和分享的信息,越来越向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其核心是:网络,越来越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而生活化的表现形式在信息层面,就是口语化。也就是说,人们所分享和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口语化。

所以我们不妨以另类的比喻,来考察互联网的历史。早期的互联网,网民少,而且能够上网的人不多,信息也相对集中。我把这个阶段的互联网,称为网络的中央广场时代。人们会主动跑向中央广场,去获取相关信息,听演讲看热闹。但中央广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还隔得相对较远。(网络的中央广场时代,对应于互联网发展四个阶段的第一阶段。关于互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请阅读我已发布的相关文章。)

而博客的出现,是人们第一次正式的、大规模的主动分享、传播行为。因为博客的读者对象是陌生人而不是好友,是作者在中央广场里面向大众的演讲,所以博客显得正式。并且交互也显得单向,而互动明显很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中央广场,越来越多的形态在广场产生,于是中央广场逐渐演变成了集市。我将其称为网络的集市时代。集市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部分,而不仅仅再是看客的集中地。所以集市的特点,是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并重。网络集市取代网络中央广场,是一个草根化、去中心化的过程。

因此在这个阶段,人们的信息分享与传播,不再那么正式,而也偏向于生活化。于是微博应运而生。因为微博是随时随地的随便发表,所以是更贴近生活化的。于是微博取代了博客,成为了集市时代的主要信息传播方式。因为去中心化、交互较强,是集市的特点,所以微博也呈现了这样的特点。(网络的集市时代,对应于互联网发展四个阶段的第二阶段。)

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必然会超出集市的形态。于是紧接着,互联网进入了网络的社区时代。微信之类的产品应运而生。所以我们可以明确的是,人们在朋友圈里分享更加私密的内容,这个不是腾讯引导的结果,而是一种必然。(网络的集市时代,对应于互联网发展四个阶段的第三阶段。)

而移动设备的随时随地、紧贴生活的特性,必然也会使得互联网的发展,超越社区时代,而进入全新的阶段。因此虽然目前新的形态尚未展露痕迹,但对新形态的分析,却能够让我们预见到新的产品。而如何把握即将到来的网络新形态?有一点似乎可以确认:人们的主动分享与传播的行为,最终会被被动的分享与传播所取代。因为当网络生活化时,如果人们还主动传播与分享生活里的碎片化信息,这个过程就显得过于麻烦了。而人类其实是非常懒惰的,是不愿做麻烦的事情的。

因此,阅后即焚类产品的未来也未必一片光明,因为这仍然是一个主动分享与传播的行为。而且我们还可以肯定,下一个bigthing,不会是如secret这类的匿名信息分享产品。因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虽然有时会参加头戴面具的酒会,但我们不会总是匿名。所以secret是个好主意,但不是一个大生意。

大概在2011年初,我震惊于微博的快速崛起,于是为了寻找到the next bigthing,我就简单分析过这个问题。当时获得了一些结论,但却不能做最终的定论。有一丝的灵感在脑中,但却像幽灵一样,我怎么也抓不住。于是不再强求,放到一边没再管它。结果一年多后,当我研究其他项目时,突然灵光一闪,开悟了。我的结论或许是错误的,但我愿意试一下。

再后来,我读到《信息简史》里面的观点:电子时代将是个口语文化的新时代。然后我就觉得,哎呀,英雄所见,真是太相同了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