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营-明清5\25||靖难之役(上)
在朱元璋64岁的时候,太子朱标病死,朱标的次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多是朱允炆的叔父,看着侄儿成了皇位继承人,个个心里都很不服。这些藩王中,实力最强的是燕王朱棣。他智勇过人,经常出塞巡边,筑城屯田,拥兵8万,还管制着守卫边境的各支部队。得知这一消息后,朱棣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朱允炆也知道这些藩王心里不太安分,总想能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制衡着这些兵权在握、虎视眈眈的叔叔们。有一天,他独自眉头紧锁,忧虑重重。他的东宫伴读、太常寺卿黄子澄遇见,询问他何事发愁。朱允炆就将自己的烦恼说给他听。黄子澄听后,给朱允炆举了个例子,说是当年吴、楚等七国虽然势力非常强大,但他们一叛乱,汉景帝便出兵,他们就纷纷垮了。而朱允炆是太子,若这些王叔只能自守,不可进攻。他们一量闹事,只要兴师征讨,就可以以此借口讨伐他们,不必怕他们将来造反。朱允蚊听后算是宽心了一些。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正式即位,也就是明惠帝,又称建文帝。朱允炫虽然当了皇帝,还是心神不宁,他总怕几位王叔让自己的皇位不保。此时,京城中也有传闻说几位藩王在互相串联,准备谋反。听到这些,他更害怕了。一天,他把黄子澄和大臣齐泰找来一起商议此事。齐泰认为诸王之中,数燕王兵力最强,野心最大,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首先削夺燕王的兵权,才能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
黄子澄却不同意这个做法。他认为燕王在北平,握有重兵,非常有实力,如果先从他下手,很容易打草惊蛇,反而会逼得燕王联合其他几个藩王共同谋反。这样一来,成功的概率太小,风险太大。
他认为,不如先把实力稍弱的几位藩王解决掉,然后再收拾燕王。到那时,燕王孤掌难鸣,事情就好办多了。他还建议,先从周王下手,因为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弟,与燕王最为亲近,实力却很有限,如果拿他开刀,他绝对不敢反抗。
朱允炆听了他的意见,认为这个办法可行,就派人到河南把朱橚抓回应天。接着,他又派人去逮捕湘王朱柏。朱柏见大事不妙,自焚而死。之后,他又将齐王朱榑骗到应天软禁;把代王朱桂削职为民软禁在大同;将岷王朱楩废为庶人。
几个亲王的兵权纷纷被削掉,朱允炆暗暗高兴。下一步,他准备削夺燕王朱棣的权力。其实,燕王早有觉察。他看到几个兄弟一个个被削去王位,知道自己也不能幸免。便以朝贺朱允炆改元为名,带上儿子朱高炽等人,亲自前往应天探听虚实,寻找对策。
后来,朱棣回到北平,假装得了疯病,成天胡言乱语,能几天卧床不起,甚至躺在地上睡觉,以求蒙混过关。朱允炆开始不相信,几次三番派使臣前去探病。
一次,使臣刚进燕王府,就见燕王一个人拄着拐杖在院里慢慢地走,见了他们就像没看见一样。下人扶燕王走进房里。当时正值盛夏,燕王却直喊:“好冷,好冷!”下人给他搬来一个炉子,他紧靠着炉子,仍然缩着身子,直打哆嗦,不住地喊冷。使臣们此时才相信燕王是真的疯了,回去后如实禀告,朱允炆此时信以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