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的春天

2021-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Mr_Biao的写作园地

今天公司举办的大会,在下午六点后,所有分享场次便已结束。上午听了四位嘉宾,下午听了六位嘉宾分享,分别来自不同的公司,即快手、滴普科技,货拉拉、民生银行、美团、苏宁易购、哔哩哔哩,龙湖集团,百分点科技。一场大概是40-50分钟的分享时间,基本上每位分享完后,有2-3个提问。由于分享的内容,主要是数据库治理,数据库安全与智能运维方面,作为一个非IT工科背景的人,对技术上的内容,基本上听不太懂。我也可以说,如果是大学里经管学院的教授过来,大概也会基本听不懂。因为涉及到的内容,技术性的细节过多,非业内人士会难以理解,就算是行业内人士,如果是不同规模和业务的公司,实际运行上,也会差异较大。业界人士,要达到跨界融通理解,也不是那么容易。

不少分享者的年龄,大概也就三四十岁,不乏一些硕博士。整体而言,都是互联网公司的技术高管。这些可能比我大不了多少岁的人,有些甚至比我还要小,在分享起这些我看来是复杂的技术时,我陷入了沉思。高中时,我读的理科,但成绩不突出,尤其是数学和物理有些偏科,一度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后来我反省是学习方法和思路问题,还有当地教师水平问题,各方面综合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得我在理科上没有那么多自信,尽管我小学初中数学还算比较靠前优秀,但高中的数学,在难度上的却上升了很多。我沉思的是,文艺工作者或是一般社会服务业,对社会实质进步上,与科研工作者相差在哪里?

过去多年,我主要在教培行业工作,虽然是与知识传播有关的服务业,但整体而言,谈不到具体的社会技术创造,与能够提升工业和科技效率的科研工作,差距较大。虽然社会提供各种各样不同的工作平等,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但是扪心自问,大多数人对不同的职业肯定是分了“贵贱”,肯定会有内心的分别心。尽管从工资上来说,跑快递和送外卖也可以赚到钱,但是名校硕士生去跑摩的,还可以成为新闻热搜,说明社会上对职业贵贱分的很清,至少观念上是这样。

像这几天来举办的大会分享者,他们所分享的编程技术,虽然也谈不上原创技术,更多是结合公司项目的开发性实施项目,更多像是“工具性”创造。不过,这种工具也不是那么容易就掌握的。要不然,程序员的社会平均工资也不会开那么高。从某种意义而言,这类工作人员有部分不可替代的性质,属于相对稀缺的人才资源。尤其是在政府大力提倡数字化和占领信息技术制高点的战略下。

昨天,看到一条新闻,阿里巴巴达摩院公布今年的青橙奖,奖励35岁一下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学者,每个人奖励100万,每年奖金总额大概是1000万元。对于这些前沿的技术人才,100万真不算多。据阿里巴巴总裁张勇宣布,之后青橙奖会增加到3000万人,每年奖励30人。我看了一下,目前获奖的人,基本都是大学的教师或是科研院所的研究员,大概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可能有环境,从事基础性开创性研究吧。

随着最近像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设立一些公益性的科学大奖,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可以选择到一些企业的研究部门工作,而不一定非得挤进高校。未来,随着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约重要,相信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会资助科研,有一些可能是商业目的,比如华为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上的投入就很大。有些可能是半公益,半商业。通过公益活动,扩大对一流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科研工作者的春天正逐步到来。看相关新闻,得知,目前国内科研经费占比GDP比重最高的城市是北京,科研经费超过2000亿,占比超过6%;其次是上海,大概是1700多亿元,占GDP比重超4%,第三名是深圳,科研经费超过1400亿元,占比GDP比重达到4.93%,再往后就是广州、苏州、杭州、西安等。其中,北上广深,科研经费投入,超过全国总额的四分之一。

由以上可见,越是经济发达之地,越是重视创新和科研。这两者的正相关关系,已经是经济学界公认的准则。偶尔,我会设想一下,像其他文艺工作者,比如抖音,豆瓣,知乎,微博,包括简书这样的分享创作平台,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呢?好像除了科技的进步,其他部分都涉及到了一点。或者这种比较是无意义的?

之前看到一个谈话节目,谈话的两位嘉宾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位是莫言先生,众所周知,十年前获得了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还有一位是杨振宁先生,物理学奖获得者,也可以说是目前还或者的物理学家之中最伟大的一位。有记者问,莫言先生,大概是为什么一直表现的很谦虚。莫言,笑道,大意是,我也不想谦虚,但骄傲不起来啊,也自信不起来啊。如果我获得的是诺内尔的科学类奖项,我一定会很骄傲,甚至可能是自负。

以上大概就是我的一点感叹,对曾经有过科学追求梦想的人,绝大多数人的梦想都会破灭,因为智力和聪明,以及各项合适的机缘,才能顺利走上科研道路的人并不多。包括很多很成功的企业家,比如马化腾,曾经想当天文学家,还有黄峥、张一鸣等,都有青少年时期的科学梦想,但也无一走上科研道路。实现了财富自由后,也不能从事科研。因为最领先的科研,大概是经不起半路出家的,需要走长期的探索和积累,还得是有很聪明的大脑,以及遇到很多良师益友。

以后,只要想经济保持创新型增长,或是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的创新,越依赖信息技术或是其他工程技术,如像医疗生物科学技术,这类创新科研人才就会越受到重视。其中,有一些人会成为新一代的全民偶像。下一代的父母,教育子女,会把这些当代的科研英雄作为榜样激励孩子。这样的情形和现象,我相信未来十年内,会越来越普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