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拆得到课程!自我完善工具和方法

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听后感

2018-01-09  本文已影响21608人  小皮皮高高

最近因为一些人力不可抗因素开始思考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突然想起好友对我的评价,“一直追逐着某个目标奔跑,”也许我的生活应该稍微慢下来一点,稍微目的性不那么明确一点,色彩稍微不那么丰富一点,稍微减少一点工作的时间。

因为发现节奏快、目的性强或者色彩丰富并不等同于快乐。反而有时候单纯地做着一两件事会更满足。就像有时候看到有的人只喜欢听歌,以为他的生活很单调,但事实上越简单的体验反而能够越醇厚。

好了,BB叨结束,进入正题。

上周去复旦见了陈叔叔,其实就记住了他说的一句话,“永远都不要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那好吧,让我来思考一下最近听的得到的开年大课,《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之所以选择这门课,是因为感觉需要一个高屋建瓴的方法论来指导一下我支离破碎的产品实践,另一方面也想看一下自己是否想成为作者那样的人。虽然事实上知识付费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迎合受众的,但思辨性地剥茧抽丝也可以获得作者人生阅历中的经验。

第一讲里:梁宁说产品能力是人生的底层能力,这让我有点惶恐,既然是底层能力,那不就是万精油么。梁宁总结的产品能力就是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小罗胖可以做的那么游刃有余,可能做产品的终极目标还是敏锐地把握关键信息,利用有限资源打造一个产物,而且这个产物还是用户驱动的,划关键词:用户驱动。

第二讲里:梁宁说了她的一个朋友从产品经理转行做结婚教练的事儿,以及如何用产品经理的专业视角去训练他的客户看人,我觉得这个主题特别讨巧,毕竟想想听音频的用户群,大概率是一群适婚中青年呀。那产品经理是如何通过一个框架去看人的呢?梁宁抛出了从外到内的五个层次理论,虽然默默觉得在心理学那么多研究人的理论面前这真的是班门弄斧,但能有效地解释这个世界,减少我们认知负荷的理论就是好的理论呀。第一层是感知层,例如外貌、声音;第二层是角色框架层,例如一个军人,一个公务员;第三层是资源结构层,例如财富、人脉、精神等资源;第四层是能力圈;第五层是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其中第四个和第五个才是一个人的内核,想想我们的生命中多少交往早早止步于外核。这里我决定把梁宁说的一段和产品毫无关系的话写下来,因为有点打动我,如果和别人交往追求的是深度关系和长期关系,就不能光看前三层,“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适配另一个人的成熟产品,你需要看到的是一个人能够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的动力。然后在漫长的不确定的未来里,明确你们两个人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变得成熟,彼此适配”。产品经理在对待产品时其实也就是用的这一套认知框架。

第三讲里:梁宁说了同理心,这里又要划重点了,产品的工作中的观察和洞察都是围绕一个词展开的“满足”。这个词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它就是我们衡量产品好坏的标准。有一条标准就有努力的方向。愉悦就是被满足,例如吃饱了动物会满足,读喜欢的书精神会满足,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我突然想到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剑桥英语的课文我可以读几百遍,是因为我的傻气过早地显现,还是也许语言是我的天分?靠什么满足,就会成为它的样子。这堂课结束以后梁宁留了个作业,就是说说用起来很勉强的产品和用起来很爽的产品,让我仔细想想构建我生活的软硬件产品再补充进来吧。

未完待续.......


看到评论区有小伙伴问我啥时候更新,感觉有点小开心呢。最近零碎的时间在看上海的35规划,刚看完,也有一些小心得,不过放在别的地方说吧,言归正传继续搬运一下梁宁的课程。

第三讲里梁宁布置了作业,让我们说说使用的时候获得满足感的产品,我看了一下我最近6个小时耗电量最多的5个app,分别是微信、淘宝、抖音、网易新闻、京东,好像都是和工作有关app,说实话我并不是因为满足而去玩这些app,而是因为工作需要。是工作的压力和对未来发展的恐惧趋势我在使用这些app。

第四讲里梁宁就提到了恐惧,她说愤怒、焦虑都是恐惧的一种形式,它们和愉悦一样是一种动力,恐惧也就是痛点,一款好的产品要么让人愉悦到暴爽,要么可以抵御恐惧,人们会为了恐惧毫不犹豫地花钱,比如知识付费。对了,这里剧透一下,在第七讲中,梁宁将愉悦和恐惧分别与自我和自律联系在了一起,愉悦驱使的人往往是自我的,而恐惧驱使的人往往是自律的。这么想来,我应该是自律的那款,例如我每天都要健身,应该是对变胖的恐惧,因此如果你给我推销减肥产品,我买单的概率是非常高的。以后也可以根据是否驱动我的恐惧感来判断这是否是一款好产品。

第五讲里梁宁比较了销售和产品经理的区别,好的销售是打破用户的防御,说服用户,促成用户的选择,而好的产品是不让用户启动防御。对用户防御的态度和敏感度是区别一个好的销售和好的产品经理,敏感度是可以根据数据看到人们在独处时,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潜意识流露而做出的最自然的选择,态度则是不批判、不教育、柔性地引导。总结下来这门课的重点应该是不要因为主观意愿过强而犯想当然的错误。

第六讲梁宁比较了集体人格和个体,我发现她很擅长对比两个概念获得一些洞见,这种比较法我也可以学习。如果产品是给个体使用的,那就要保持对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人的观察和接纳。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给他的压力非常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这里特别有意思的是对于如何给别人压力,梁宁给了一个条件反射建立的例子(类似教育),先确定目标、确立恐惧的边界、放入清晰的标的、给予红利,然后让它产生路径依赖,最后就是不断重复,最近正好打算考教师资格证,可以顺便研究一下教育是如何去人格化的施加压力的,正好再实践一下嘿嘿。再说如果产品是给集体使用的,那么其实就要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概念。我在想TOB的产品是不是给集体用的呢,例如我们的CMS后台就是给一群运营使用的,运营需要高效重复的配置素材,那我们是不是要训练他们的工作路径。

第七讲是比较自律和自我,我就不具体点评这节课了,因为我觉得哲学高度太高,以我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足以点评,最后的结论是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因为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创造性的人,但看我使用的app和生活的方式又都是自律性,难道我已经被高等教育去人格化了,想不明白。也许大部分人自我和自律的程度还没有到可以区分开评判的程度。

第八讲和第九讲讲到了机会判断,说实话,大家都知道选择比努力重要,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里梁宁提供了一个思维结构去判断,也就是“点线面体”,又要划重点了,这个应该是我后面持续的几年都要努力学习培养的技能吧。。。。今天先到这里,答应自己要看两篇健身软文。。。我先去了。。各位看官,有空再继续更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