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竹阁》
海山兜率两茫然,古寺无人竹满轩。
白鹤不留归后语,苍龙犹是种时孙。
两丛恰似萧郎笔,十亩空怀渭上村。
欲把新诗问遗像,病维摩诘更无言。
赏析:
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写成《孤山二咏》,《竹阁》即为其中的一篇。竹阁在杭州广化寺柏堂之后,唐代诗人白居易为鸟窠禅师所建。鸟窠禅师俗姓潘,名道林,富阳人,九岁出家,居秦望山。元和年间,白居易守杭,入山谒师,并建竹阁于西湖之滨,迎师居阁上,自己也常游憩其间。
白居易因“上疏论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旧唐书·白居易传》)而除杭州知州;苏轼也因“论事愈力,介甫(王安石)愈恨……乞外任避之,通判杭州”(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轼非常仰慕白居易的为人,曾自称“出处依稀似乐天”。这首怀古之作没有对竹阁进行具体描写,仅以本色语点化白诗入己诗,就充分抒发了对白居易的思慕之情和眼前没有同调的孤独之感。苏诗好用典,并用得自然贴切,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
“海山”,指海中仙山。《史记·秦始皇本纪》:“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兜率”,兜率天,佛教所说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据《景德传灯录》载,释迦牟尼生兜率天。据传,唐会昌元年(841年)有海商遭风,至蓬莱山,见一宫院名白乐天院,故白居易《答李浙东》诗说:“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苏轼诗的首联即用白居易诗中事,言无论是蓬莱山还是兜率天,皆茫然不见,所能见到的只有白居易当年为鸟窠禅师建的竹阁,仍然丛竹满轩。“无人”二字,既是写眼前景——竹阁的寂静,又是怀古,再也见不到白居易“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白居易《宿竹阁》),诗一开头便充满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白居易《池上篇》说:“乐天罢杭州刺史,得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唐李远《失鹤》诗有“华表柱头留语后,不知消息到如今”之句,苏轼反用李诗之意,言李远为失鹤“留语后”至今仍“不知消息”而伤感,而白居易携华亭二鹤离杭时连“留语”也没有,只有竹阁翠竹(苍龙)还是当时所种竹子的后代。“白鹤”句扣“海山”句,“苍龙”句扣“古寺”句,两联都是以有(竹、竹阁)衬无(海山、兜率、白鹤),抒发了“前不见古人”的“茫然”之感。
颈联集中写竹,全用白居易诗中之事。萧郎指唐代协律郎萧悦,工画竹,曾为白居易画竹十五竿,居易作《萧悦画竹歌》为谢,中有“举头忽见不似画,低耳静听如有声”之句,画之美者如真,白诗即赞萧悦之画有如真竹;物之美者如画,苏诗即赞竹阁之竹有如萧画。渭指渭水,源出甘肃渭源县鸟鼠山,东流经关中平原,在潼关入黄河。这里盛产竹,《史记·货殖列传》说:“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竿竹。”颈联对句即以白居易退居之地渭上村代居易,“空怀”二字更点明了全诗主旨。
竹阁有白居易遗像,苏轼《竹阁见忆》可证:“柏堂南畔竹如云,此阁何人是主人?但遣先生(指词人张先)披鹤氅,不须更画乐天真。”维摩诘是毗耶离城中的大乘教主,与释迦牟尼同时。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栖心释梵,浪迹老庄”。白晚年退居洛阳香山,“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白衣鸠杖,自称香山居士”。故苏轼以维摩诘喻白居易。最后两句是说,既见不到白居易其人,只好以自己的新诗叩问竹阁中的居易像。但其遗像正像维摩诘,默然无语,诗人没有同调的孤独之感自在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