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读,慢慢品,更觉芬芳
从开始上幼儿园开始,这辈子可能就与读书结下不解之缘了。在应试教育的捶打之下,那种读书是硬着头皮去死啃的。好家伙,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厚厚的一撂撂书摆在面前,望而生畏。虽然看着发愁,但得读啊,就如那苦得掉眼泪的中药,不喝也得喝。
于是,天天抱着个教科书,读而不知其味地去啃,尽管味同嚼蜡,也得在蜡中寻求几丝甘甜。此时的读书是本没有多少快乐的,要说有乐趣,那就是填鸭式学习后取得一个又一个满意的成绩,才让了无乐趣的读书带来一丝惊喜。
终于从这种令人窒息的读书方式中解脱出来之后,随意性就大了许多,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去读。不过,随着所读书目的增多,便也眼花瞭乱,就如吃肉一般,天天吃,又有些腻味起来。
自从跳出考试的苦海参加工作以来,也读过不少书,书柜里每年都是添上那么十好几本,除却工作指定的专业极强书之外,其它书大都是粗略翻阅,走马观花看了个热闹,很少有静下心来真正去深研细读的,结果,一本书看过之后,当时还记得一些大致内容,可过不了几天,便大都又跑回书本里,脑海里竟然没什么印象了。
还不如当初中学时看的书在大脑里存活的时间长,前后进行比较,我想,读书还是不能随意性的。有时还真得如中学时那样,死啃活啃,不论你喜欢不喜欢,只要对你有所帮助,就得硬着头皮去精研细读,拿出当年高考那种拼命架式,将一系列的习题集刷个滚瓜料熟,将指定的文章,解剖得透心彻骨,只有如此,才真正能掌握住所读书中的精髓,否则,那就是浪费时间了。
到简书来写文之后,这种对于读书的要求是更高了。更文的紧迫性,有时会与读书相冲突的,一天之中,在业余时间架构一篇有主题有内容层次分明而又有文彩的文章,是相当不容易的。这种状况日更时间愈长,便愈突出。
因此,那些宝贵的读书时间,更要加倍珍惜,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效率,如以前那样消闲着去读书,读过就忘,对于日更来是没有多大益处的。如此,对于书的精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精读就是细嚼慢咽,汲取书中的精华,来营养自己。拿读鲁讯的文章来说,以前上中学时大都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主要就是应付考试。而今再重温,那就是结合着自己的写文,用写作的思维去读,会发现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美和写作技巧。
用《祝福》的开篇和结尾来分析,就可知精读下来,收获比泛读要大得许多。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这是《祝福》的开篇,这段景物描写,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沉闷的基调,对于祥林嫂的悲情故事,作了有力的铺垫。不仅如此,而且在这段短短的自然而顺畅的描写中,如摇镜头一般,从地下写到天上,再从天上写到地下。
运用了视觉、听觉、和嗅觉三种手法来将气氛烘托出来。“灰白色的云”、“时时的闪光”,这是视觉;“钝响”,“震耳的大音”,是听觉;“幽微的火药香”,是嗅觉。如分析,不仅理解了其描写的美,而且将层次与艺术手法凸显出来,还便于记忆和以后进行借鉴。
而在结尾,同样是着眼于对于这爆竹等祝福的场景的描写,与开篇首尾呼应,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且主题进行了升华:以乐景衬悲景,人们在欢喜着祝福,可是,祥林嫂却饿死冻死了。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中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哔哔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依然是对于场景的描写,可是,这种描写是在对祥林嫂死后追忆并在她死后进行的,更是渲染了一种悲情的气氛,同时,镜头的摇动仍然是从听觉、视觉切入,而且,这种“祝福”比开篇气氛更为浓烈,声势更为浩大,“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只觉得天地圣众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所谓悲情更悲,喜景更喜,对比反差巨大:祥林嫂如狗一般死去,没有人去关心她的存亡,大家都忙着过年祝福,一个生命就这样在万家欢乐灯火和音响中寂寂死去。读者读到此,内心能不产生强烈的震憾吗?
可惜,这样的分析,在当初接触鲁讯的文章时,是根本搞不来的。只有若干年后,细细品读,才能多少能看出一些门道。那么,对于这篇文章的记忆,是不是进行这样剖析,记得更牢一些呢?
再看《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其中洪太尉放走妖魔这一段,上清宫真人凡五次劝谏洪太尉,就很有看头,也是以前所忽略过的。
洪太尉听真人说天师已去东京做罗天大醮了,便放下心来,于次日游玩龙虎山。见到伏魔殿,起了好奇心,非要看看魔王是怎么个模样。
但真人是死活不肯,并说:“太尉,此殿决不敢开!先祖天师叮咛告诫:今后诸人不许擅开。”这是真人第一次劝谏。
按说,洪太尉是中央大员,是相当级别的高级干部,他到地方说一句话,提一个要求,完全顶得上金口玉言,任何人没有不听的道理。但真人作为一个普通的道士,竟敢违拗太尉的命令,从此方面来说,这个伏魔殿所镇妖魔是何等的非同小可。否则,借真人十个脑袋也不敢推托的。但越是这样,洪太尉越好奇,当然,读者也跟着太尉好奇:这端的是什么妖魔如此厉害?
可洪太尉不听,开始还笑着说是道士们装神弄鬼,显耀本事,待到真人“三回五次"又禀说时,他的丑陋的面孔便暴露出来了,无限上纲上线,扬言要上奏朝廷,"把你等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这是真人第二次劝谏。但迫于洪太尉的淫威,”只得唤几个火工道人“,把伏魔殿打开。
火把光里,伏魔殿内”只中央一个石碑,约高五六尺,下面石龟趺坐。碑碣背面有四个正楷大字‘遇洪而开’“。洪太尉这个蠢人以为是天意所在,大喜,对真人洋洋得意说”分明是教我开看“,并下令火工人等,用锄头铁锹掘开。
此时,真人又一次慌忙说道,”恐有利害,伤犯于人“,第三次进行劝谏。洪太尉已被那上面的”遇洪而开“的天意搞昏了头脑,喝斥真人”省得甚么!”并要他快多唤几个人来掘开。真人不肯,又三回五次禀道:“恐有不好。”第四次劝谏。怎奈洪太尉是铁了心要开掘,那里肯听。
于是,“众人先把石碑放倒,一齐并力掘那石龟,半日方才掘得起。又掘下去,约有三四尽深,见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围。”这是最后的关头了,此时,不仅洪太尉的眼光盯着,就是读者的眼光也齐刷刷聚焦到这块大青石板上,俱好奇这大青石板下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妖魔。
但是真人深知其中的厉害,又苦禀道:“不可掘动。”第五次劝谏。
前后五次劝谏,一方面渲染了里面妖魔的可怕性与神秘性,另一方面,展示了洪太尉的刚腹自用、自以为是的性格特征,正是这一性格特点,无论真人是如何规劝,都不能回转他打开大青石板的决心。那么,这下面的妖魔到底有多厉害呢?看看作者的精彩描写:
众人只得把石板一齐扛起。看时,石板底下,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只见穴内“刮喇喇”一声响亮,那响非同小可,恰似:天摧地塌,岳撼山崩。钱塘江上,潮头浪拥出海门来,泰华山头,巨灵神一劈山峰碎。共工奋怒,去盔撞倒了不周山;力士施威,飞锤击碎了始皇辇。一风撼折千竿竹,十万军中半夜雷。
妖魔们正式出场了。妖未出,声先到。作者是极力在声音上大肆泼墨,真正的先声夺人,撼人心魄!而最妙的是,借助一个通感的手法,用视觉来写听觉,让人产生视觉与听觉双重的震憾。天塌了,地陷了,那声音响亮不响亮?钱塘江上的潮头浪,巨灵神斧辟泰山、华山,共工去盔撞倒不周山,张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
这些典故形象逐一在眼前闪现,由此而产生的声音效果,是不是比单纯进行声音的描绘更精彩?而最后一句:一风撼折千竿竹,十万军中半夜雷,进行总括,犹如一通战鼓的擂动那最后的高潮,将声音的威赫推上了最高点!
惜乎,当年读《水浒》时,只是看着热闹,哪里能分析出这许多道道?但接下来的更令人恐怖,是在视觉上进行着墨的:
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出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向半天里,空中化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
这磅礡的气势,犹如三峡大坝泄洪一般,也像一枚刚刚发射的导弹,令人胆战心惊,足见妖魔之可怖可骇。其中黑气与金光的转变,形成强烈的颜色反差,又让人目眩脑晕。妖魔的气势如此霸道怪异,作者又将镜头拉回众人的反应上来,进行侧面烘托:
“众人吃了一惊,发声喊,都走了。撇下锄头铁锹,尽从殿内奔将出来”。这是场面镜头。
“惊得洪太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奔到廊下,只见真人向前叫苦不迭“。这是聚焦特写镜头。
至此,洪太尉误走妖魔一节,达到了本回的行文高潮。我们从上面分析中,无不惊叹作者行文的矫娆回还,凤翥龙翔,一波三折,曲屈盘旋,滔涌浪卷,声色并茂。
如果不认真去读,慢慢品,是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妙处与精彩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更觉不到伟大名著的妙笔生花与醉人的芬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