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经典成长励志简书~创作集锦

童年记忆之十二:知青点

2019-01-17  本文已影响90人  简书老张

    知青点的房子在村街中心北侧,都是新盖的砖瓦房,有十多间之多,院墙低矮,我们这些小孩子常常不请自到去那里玩耍。

    院里的晾衣绳上晾晒着知青们新洗的衣服,跟村人非蓝即灰不同,其中有我们不常见的毛衣、运动服、风衣等,看上去颜色鲜亮得多。清晨,知青点总能传来口琴、笛子或是京胡的乐声,那是知青们在自娱自乐。就连他们的日常起居都无比新奇,牙膏、煤油炉、自行车、挂面、饼干、茶叶等,在我们看来都是西洋景。

    知青们出工时,队长都有意无意地分给他们一些清闲活,怕这些刚刚走出学校的孩子们吃不消,比如看场、记账、分东西。有的则派到学校去当老师,我的小学老师有好几个都是知青。他们除了讲解课本,也讲述城市见闻,带我们读一些课外读物,尤其是音乐、美术等课,知青老师明显比乡村民办老师水平高。

    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一个数学老师姓张,我最喜欢她戴的那块银光闪闪海鸥手表了,每次上下课,她都很潇洒地看表上的时间,羡慕死我啦!她还让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她则打着手电挨家去看大家的学习情况。女知青那时时兴用钩针打手套毛衣背心,钩出来的衣服别出心裁,效果出众。我们在知青点也能看到他们读的书,有毛选,也有五六十年代的中外小说,我们去玩耍时也“蹭读”到不少书籍。

    后来,随着形势变化,请假回城的越来越多,甚至一去不回,知青点的人越来越少,房子也越来越空旷荒芜,最后颓败,结果成了老乡的宅基地了。

    不过,至今我都觉得知青下乡给农村带去许多好的变化,至少让孩子们接触到了相对比较好的早期教育,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还有插队知青到我们村去看望房东呢。看来,不论政治运动如何残酷,向善的人性和人心总能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