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告诉你,2021年不要辞职?

2021-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本周休息

一组数据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信息,2021年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新高:909万。我当初毕业的时候,2014年,人数是727万,就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这个词真的很好用,只要毕业人数比上一年多,就会一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反正还不知道下一年有多少(手动狗头)。

图丨人民日报微博

国新办在2月26日就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我们再来看一下人社部的数据。

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2月份的失业率达到了6.2%,然后经过一年的努力,尤其是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2020年总体的失业率在5.6%,比控制目标6%要好一些。

2020年的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不管是就业总体量不减,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或者是国外疫情蔓延,不确定风险很大。这些挑战都是今年国家层面重点关注的因素。

图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数据

这里面有一个结构性矛盾是可以关注一下,我国技术工人是存在短缺的,求人倍率长期在2以上。——求人倍率指的是岗位数量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也就是说,平均一个求职者面前会有2个岗位供他选择,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图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数据

说到这儿,以为我要开始分析宏观就业形势了?

并不是。

今天讲这个内容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了比较多的信息,都在说2021年是不是经济形势不好,不要辞职跳槽。

我就想到了2019年下半年,我们人力资源校友群里就有学长不断提醒我们,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辞职。

然后2020年爆发了疫情,那群里更不必说了,不间断地提醒,有一个饭碗很重要。

紧接着就到了现在2021年,我又看到了类似的问题,所以就想拿出来谈谈我的观点。

一些观点

【观点一】宏观形势下的个体选择

很多时候宏观经济形势对我们的工作影响是很难有切身体会的,除非我们所在的企业经营不善难以维持,我们被迫裁掉,这种情况下才会想到说,噢,今年经济形势不好,公司也活不下去了,真难啊……

但是对于企业运行良好、或者说没那么糟糕的情况下,我们关注的依旧是自己的那一小片天地。家庭收入是否满足得了日常开支、工作开不开心、今年有没有涨薪资、职位是不是达到了我的预期……

如果不是被迫无奈去重新寻找工作,我一点也不建议基于经济形势去做出自己的职业决策。

害怕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找不到工作的人,在经济良好的情况下仍然很难找到工作。

企业并不会因为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人就会降低自己的用人标准——什么?你说有这种企业?如果有的话,大概率在它回血之后就会把你裁掉。

正常情况下、有自己规划的企业,对于用人都是宁缺毋滥的,不合适的人在企业里频繁流动,对企业的伤害很大。

所以尤其是对自己没有底气的人,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想死守住面前的饭碗,就算企业当前发展迅速,也仍然可能把你裁掉。

在有能力有条件可以自主作出选择的时候,如果真的是底层自信的人,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都要基于“自己的需求“去做出职业选择。

我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是讨论年前辞职还是年后辞职这件事情。我提出过辞职换工作主要是基于四种情况:发展型、止损型、尝试型和终止型。

这四种情况,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适用,在经营下行的情况下,依然适用。

唯一可能有调整的就是你的执行策略和执行时间,但是并不影响你为此做出准备。

【观点二】个人能力 VS 雇主需求

之前做人力资源有一些招聘渠道的合作伙伴,为了写这篇文章,就问boss直聘的朋友要了一份他们最近的报告,虽不全面但也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上面我说即使是认为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也可以为职业发展做出选择,并为此做好准备。这一部分就是讲的准备。

图丨boss直聘人才报告

这里体现出来的是素质能力,对于我们打工人,素质和硬技能同样重要,但是硬技能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培训、练习去习得,而素质能力通常会被忽略,就像人们重视身体、不那么重视心理一样。本来是两只脚并行的,但却出现了跛足现象。

去年疫情控制住复工之后,我有朋友的公司,辞职了一大波人,然后相继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如果自己身上的能力有企业需要,那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害怕。如果此时此刻你说,就是因为我啥啥不行,我也不自信,我也不知道能干什么,所以害怕呀!

那这不就是机会么?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机会去提升自己,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我们永远不知道这一刻是不是未来最好的一刻,可能未来会更糟糕,或许也会更好,而存在侥幸心理自然是不可取的。

看看这个市场对能力的需求,无论是硬性的技能,还是软性的素质。结合下自己的兴趣所在和过往经验,在与本岗位相关联的基础上,还有什么可以横向纵向去拓展的?

扩大自己生存技能,再把生存技能化为不可替代性高的技能。

【观点三】盲目尝试 VS 有价值探索

前几天听到一位大师分享的一句话,特别受益,分享给大家:与其去关注做了什么决策,不如关注是基于什么做出的决策。这对于我们每个人观察自己的决策过程,也同样有价值。

有时候外界环境的变化会让我们压力倍增——就比如当前的经济形势,然后就扰乱了做决策的思路,把成本投错了地方。

哎呀要活不下去了诶,我也得搞几个副业养活自己;看别人学了python跳槽升职加薪,我也想学;隔壁工位的小姐姐闷头备考上岸了,我是不是也得去考个家乡的公务员……

每一次决策之后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显性的代价就是时间和金钱;隐性的代价往往被容易忽略:就是如果你拿这个时间和金钱去做了更正确的事情,你可能会获得什么。

在我们职业规划明确的情况下,我们所付出的努力都要围绕这个目标。

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赚钱。我相信不太可能因为经济发展的原因去大幅度调整自己的赚钱目标,大部分是基于个人需求或者对自己往后人生的规划去做出的赚钱目标。那么所有的尝试和探索都围绕着这个目标来。

又或者是想在3年后成为一名人力资源领域的职业经理人,这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能力要求,有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是不是必须通过辞职来解决?如果不辞职,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去争取什么,去做点什么。

回到python这个问题。人力资源领域的经理人是否要学习python?不一定。

如果以后你要做薪算师,要做绩效设计,或许是需要的,在大企业里有大量数据要处理。如果是企业文化方向的,或许就不必学。

这么去分析,就不会受到周遭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忙不迭地去投入自己的精力了;万一学了不喜欢,半途而废,还容易丧失自信。

盲目尝试只有一个价值:在不合适之中发现自己想要什么。

这么做代价有点高,所以除非是大学生的实习阶段,职场人花很大精力去各个维度做探索,性价比很低。

三个观点,以上。

所以呢,宏观经济形势总体来说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一种可能的影响因子。

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它可能会带来哪些风险,这些风险要如何去规避或者化解,只要理性分析,都能够一一处理。

而最后我们做出的职业选择,大概率是基于自己本身的需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