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15·6女外交家——文成公主!

2022-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冬晖

第6章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行:第一个行,指行于世间、为人处事之道。第二个行,指行为,处事方式。第三个行,指通达,行得通。

笃敬:忠实厚道,诚恳恭敬。“笃”是踏踏实实,实实在在,坚持不懈。

      《晏子春秋》有云:“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虽蛮貊之邦,行矣。”该句应该是引用于本文。

蛮:南蛮也,形声字。从䜌(luán)从虫。《说文解字》:“南蛮,蛇种,从虫䜌声”。古人认为南方少数民族是蛇的后代,蛇者、虫也。所以“蛮”字从虫。

      蛮的本义: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如《诗·小雅·采芑》:“蛮荆来威。”《书·禹贡》:“三百里蛮。”

      旧时,蛮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如《周礼·大司马》:“蛮畿。”《国语·周语》:“蛮夷要服。”《周礼·职方氏》:“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蛮也指粗野,没开化,如:蛮横、蛮干、蛮不讲理。

      南方方言中,蛮也指很、颇的意思。一般用来形容美好的事情,大概因为南蛮长期被中原歧视,为了自我否定,所以用“蛮”来表示“好”的程度,如:蛮好;蛮有意思;蛮有趣。

      蛮与闽皆从“虫”,但范围不一样,段玉裁曰:“蛮与闽皆人也。”蛮与闽都是蛇种,但闽大概范围在今天的福建,如《山海经》:“闽在海中”,《说文解字》有曰: “闽,东南越”。《春秋集览》注:闽越地,也称“越人居闽地,故并称闽越地”,

    蛮貊指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后部族。

州:水中可居曰州,象形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水(川)中有小块陆地(三点),本义是水中的一块块陆地,这个意思后来写作“洲”。

      如《诗经·周南·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句子,这“洲”本应写作“州”。

      “州”后来被用作中国古代的地理区域划分单位,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大禹治水后,把其领域分为“九州。”后“九州”指全天下,全中国。如陆游的《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

    《周礼·大司徒职》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

    州后来演变成一种民族自治行政区划。如:自治州。

      州又作姓,如《左传·襄二十一年》:“州绰出奔齐。”注:州绰,晋大夫。

参:指立,是礼貌之立,是忠信笃敬虔虔之貌。与前面的“立”不同,前面的立是普通之意,但这种普通之立则应学习“参”立,即我们立则应学习忠信笃敬之参。

绅:大带也,形声字。从糸,申声。“申”意为“婚配”、“生育”。本义:作为已婚标志的丝制腰带。

      如《礼记·玉藻》:“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白虎通》:“衣裳所以必有绅带者,示敬谨自约整也。”

      绅后来延伸指有地位,有名望的人,如:“缙绅”。

      “绅士”就是以宽大的帛带作为已婚标识的候补官员,即“绅”的作用相当于西方人左手无名指上戴着的婚戒。古人很重视从已婚人士中选拔官员,所以中国绅士就是政府的候补官员。

      随著科举制度的发展,到了明清之际,谋取功名的读书人不断增多,很多人虽然取得功名身分,却不能为官。所以,人们就把那些不曾为官的科举士子统称为“士”。当时,绅与士有著本质的区别。

      到了近代,这种区别逐渐消除,无论当官不当官,一概称之为“绅士”。

      在近代社会中,绅士有著特殊的地位,非官而近官,非民而近民,是高于平民的一个封建等级阶层;甚至男士行谊得体,彬彬有礼,也称绅士。

    中西交往之后,该词被作为英语gentleman的意译之一。在英国,绅士是一个社会阶层,社会地位仅次于贵族,如爵士等职位。现代是指行为优雅有礼的男士。

全文理解为:

      子张问怎样才能走到哪里都能通达,受欢迎。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行动恭敬踏实,即使是到了蒙昧落后的地方也能行得通。说话不诚实守信,行动不真诚敬慎,就是在本乡本土又怎么能行得通呢?站着,就好像看见 ‘忠信笃敬’几个字在眼前;坐车,就好像看见这几个字可在车前的横木上。这样就到哪都行得通。”子张把这句话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子张请教“行”,其意在外,求通达。孔子的回答却在内,求修身。向外求通达,各种情况,千变万化,怎么讲得清?又怎么学得尽?即使讲清学尽,临事又怎么一定用得上?向内求修身,看似虚,其实是真实可靠。

  “忠信”与“笃敬”,如能站立时竖在眼前,坐车时横在眼前,则时时提醒。子张将它写在自己的衣带上,便要如此自勉。

    忠信笃敬是人的本性渴求的品质,无论文明与否、环境大小,所有的人都会希望被人以此对待,遵循人的本性需求,就会通行无阻。

女外交家——文成公主

      唐代诗人陈陶曾写一首诗:黠虏生禽未有涯,黑山营中识龙蛇。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其中的贵主指的是古代最成功的外交家文成公主,她入藏整整40载,从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为了促进唐朝与吐蕃的和平友好关系,她用一生时间,兑现了当初的诺言。

      在西藏的大昭寺内,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纷纷表达着对公主的思念之情。

      大唐初年,为了和周边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唐太宗曾把自己的妹妹衡阳公主嫁到突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从而建立了大唐与突厥、吐谷浑之间的友好关系。

      称霸一方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不甘示弱,他也想拥有这样的荣耀,据吐蕃史书《世系明鉴》记载,松赞干布曾写信威胁唐太宗说: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

      公元638年,松赞干布果然率大军来到大唐边镇,扬言要迎娶公主,见不到公主就继续率军前进,后来被大唐打败。

      松赞干布决定派心腹重臣禄东赞前来谢罪,同时提出请求:迎娶公主。

      唐太宗见吐蕃如此诚意,决定同意和亲。他挑选了一名16岁的宗室女子,加封为公主,前往吐蕃和亲,这就是文成公主。

      此时天竺、大食、霍尔的国王也派了使者求婚,他们都希望能够迎娶文成公主。唐太宗出了六道题考这些婚使们,最终禄东赞获胜。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六试婚使”的故事,在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的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城出发。两年三个月后,到达西藏,神态端庄、气度优雅的文成公主令松赞干布惊为天人。

      在江夏王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礼节,在拉萨举行了盛大空前的婚礼。

      婚后,为了入乡随俗,文成公主咬着牙学会了吃生牛肉等习俗,她同时也改变了当时的一些陋习,比如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说是能驱邪避魔。文成公主委婉地劝说松赞干布废除了这历史悠久的陋俗。

      不仅如此,松赞干布还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他不但自己努力学习汉语,他还派吐蕃贵族子弟到东土学习文化知识。

      因为文成公主的到来,吐蕃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成公主进藏的同时还带来了各种经书,乐器,种子,技术书籍。

      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授意下,从大唐带来的技术人员开始向土蕃传授农耕知识,让他们在放牧的同时也能发展农耕。

      同时,在文化,手工业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当时,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无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松赞干布的帮助下,建成了大昭寺,并把自己从长安请来的佛像供奉于此。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西藏流传。

      世界建筑奇迹,布达拉宫也就是那个时候建起来的。

      公元650年,因长期征战而积劳成疾的松赞干布撒手人寰,在一起仅仅九年的两个人从此天人永隔。

      在此后30年的漫长岁月中,文成公主始终清心寡欲,潜心念佛,继续为大唐与吐蕃的和平发光发热。

      在此期间,唐高宗怕文成公主在外忍受委屈,遂派使臣出使吐蕃,想把她接回长安颐养天年。

      但为了唐蕃两国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永享太平,文成公主拒绝了高宗的好意。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逝世,吐蕃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大唐也遣使臣赴吐蕃吊祭。世人都称她文成公主,却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姓名。

      她用一个女人的隐忍与坚强,成就了流芳万世的贤德与不朽。吐蕃人更是亲切地称呼她为“白度母”,即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