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王明
王明是莫斯科钦定的领导人,晚年的王明移居苏联撰写回忆录,《王明回忆录》是情绪化的作品,作者在发泄不满情绪的同时,着重说明的观点是:除了极个别人,大部分同志还是好的。
王明抗战初回国,最高领袖斯大林已经默许并承认既成事实,也就是说王明基本失去“钦定领导人”的地位。但是苏联的利益,主要在于依靠国民政府的抗日,以牵制日本北进。名实俱在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就是苏联的最高利益。
王明与周恩来到抗日的前线武汉成立长江局,俨然成为“第二中央”,就是执行莫斯科指示的体现。相对于延安推行的有名无实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王明的立场并不符合支部的长远利益。但是也不能将王明的选择定性为“只爱苏共,不爱中共”,王明的真实想法,也许是希望通过采取有别于延安的政策,取得国民政府的支持,再通过国民党与莫斯科的联系管道,使莫斯科回忆起自己曾经是“钦定领导人”,而且让莫斯科知道,“钦定领导人”正在忠实的代理莫斯科在远东的事务,以迂回曲折的方式夺回失去的宝座。
事后的结论,似乎证明延安的政策更符合支部的长远利益,但是情景还原的结论,延安的政策是同时得罪莫斯科与国民政府的政策,不确定的收益伴随的是皖南事变式的巨大风险,近似于钢丝上跳舞。
王明口头上说“大部分同志是好的”,但这肯定不是王明的真实看法,但是王明只能么说,才能证明“极个别人”是错误的,是“大部分好同志”在苏联的指导下挽救了革命。王明极其精明,说明莫斯科没有看错人,但是王明与莫斯科都没办法左右希特勒,德国纳粹向苏联进攻,莫斯科的最高领袖已无暇顾及远东的事务,延安的整风学习启动之时,也就是王明命运判决书下达之时。
王明是革命年代的反面教材,反面教材在革命史学里代表错误,但是既然被定义为教材,就是允许此人或此类人还活着,以作为同志吸取教训或以此为戒的榜样。
王明成为反面教材前,是以莫斯科钦差大臣的身份回国,领袖迎接时称之为“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王明是一面镜子,关于王明命运的关键转折,从相反方向理解,反而能够说明问题。
王明回国时,共产国际主席季米特洛夫告诉王明,回国后不要再争了,要接受那个人为首的领导。相反方向理解,如果季米特洛夫做出相反意思的表态或不表态,似乎王明回国后还是可以再争的。即便季米特洛夫如此表态,实际上王明回国后仍然气焰嚣张。而且这种材料还有可能是捏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在季米特洛夫的告诫后,王明仍然气焰嚣张,更加不可原谅。
王稼祥带回来自莫斯科的指示,斯大林的指示是,承认那个人成为党的领导的既成事实,王稼祥带回的指示,主要就是要传达给王明。相反方向理解,如果斯大林的指示是没有任何指示,似乎王明可以不接受既成事实。
王明在30年代初期成为支部的实际领导人,其实是在共产国际(总部)驻华代表米夫的操纵下上台的,米夫亲自主持六届四中全会,直接让王明掌握支部的实际权力。而令王明始料未及的是,米夫后来在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中被打倒,王明的靠山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