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过好一个“妇女节”
例行一年一度的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如果不去细思,这个节日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以前认为是提高妇女地位,表达对女性的关心。
点开三月八日百度的头图,官方对这个节日的解释是这样的:
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此节日。
试着“过度”解读一下!
哦,是为了表彰庆祝“半边天”做出的贡献,而不是仅仅通过节日来呼吁号召提高妇女地位。只有弱势群体才需要这样仪式性的提醒,而表彰的意义则不同,有能力有贡献才有表彰,呼吁和表彰,这两者的出发点和逻辑顺序完全不同。
再细看节日的配图,是一张漫画,一个长发温柔的女性,环抱着代表学术、艺术、建筑、天文、医药、教师等领域的物化标志。这些物象的大小及位置还是有讲究的,最显著的是代表艺术音乐的小提琴和象征医药制剂等化学领域的烧杯试管, 另外最右侧的Q版火箭也意味着以往在男性主宰的航天航空事业,如今也逐渐有女性的一席之地。
今日的扇贝新闻头条,“women make new gains in workplace”(女性职场地位有新提升)讲到,linkin发布的报告,截止到去年中国企业高管中44%为女性,并且这其中年轻女性的比例越来越高。
不记得之前看的哪篇文章,大意是,给女孩最好的玩具不止有洋娃娃,还应该有更多机械工程、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启蒙和培养。斯认为,做到不区别对待就是最好的公平!
关于三八妇女节,有几点想法:
1、关于心态。为什么女性包括我在内普遍不能正视“妇女”这个称呼?
2、关于节日观念。这个节日就一定是要去happy,或者更直接点讲,一定要消费血拼吗?
3、关于人际交往。联系到自己,老公/男朋友在女性的节日里应该送礼物,鲜花、香水和包包,可不可以有其他更有意义的方式?
列出思考清单后,决定正视这些问题,并尽量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回答:
1 关于心态
为什么女性包括我在内普遍不能正视“妇女”这个称呼?
妇女让人联想“人老珠黄”,不仅暗示上了年纪,还自带一副市斤的皮肉加气态。不想被唤作妇女,想和这样的人群划上一条界限分明的“三八线”。我想这是绝大多数年轻女性的心态。
抛开社会赋予“妇女”这个词的延伸含义,其实官方词典,妇女就是对成年已婚女子的通称。个人认为,这个包容性还不够大,只要是成年女性都可以称为妇女,不然,人家习大大每年妇女节日或者妇女工作上致辞都是“每一位妇女都有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妇女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力量”等等,这个出彩和推动跟已婚未婚可没多大关系。
妇女一词当然来不及女生,乃至女神、女王那么灵动讨巧,但嘴长在别人身上,如何正视这个本来中性的称谓,不被膈应到,如何对年纪渐长容颜老去持有一颗平常心,这个心态完全可以自己把控。
2 关于节日观念
这个节日就一定是要去happy,或者更直接点讲,一定要消费血拼吗?
讲真,现在过节不消费还真不知道怎么过,商家推波助澜的功力一年强过一年,遣词造句不学点心理学还拿不出手。前几年盛行的女神这两年调整定位到“女王”了,天猫今年的主题就是“38女王节,活出你的漂亮”。当然漂亮的定义没有那么狭隘,但一个电商购物平台这漂亮也只能局限在买买买上了。
“娱乐至上”时代,消费主义以绝对压倒姿态战胜女权主义,逐渐淡化了“国际妇女节”设立的初衷。没有必要紧紧抓住“女权”不放,毕竟我们的时代环境,女性地位确实扶摇直上,至少在我周边,没有感受到明显不公。但将节日的意义聚焦到消费上,“唯消费不痛快”的观念就有些矫枉过正了。
回到以上那个问题,过节一定要消费血拼吗?血拼后商家是很快活,你也能快活一阵子,但消费这事我真心觉得有“耐药性”,随着消费金额上涨、频率增多,消费带来的快感越来越弱、时间越来越短。不如投入做一些《精进》作者采铜口中的“长半衰期”的事情,也就是对我们的影响持续较久较长的事情。
比如,没有按公司惯例放半天的妇女福利假,而是认真干完手中的活,还有多余的时间写写文字,我相信这件事的影响长过我随大流出去胡吃海喝一顿……比如N年前入学军训,毛遂自荐做了所在军训连的文娱委员,在文艺汇演上领唱的一首《为了谁》,它的影响在N年后3月8日这一天出现,下班回家的的士上偶尔听到街上传来的音乐,记忆的阀门打开,涌出一连串久存的青春片段。
还有很多很多可以选择做的事情。节日的意义,正确对待节日的姿态,不是非要在这一天放假逛街,或者在家葛优躺,而是你有主动选择的权利,你能多一些对节日的认识和思考,乃至上升到行动,有了更多改变自己的契机。
3 关于人际交往
老公/男朋友在女性的节日里应该送礼物,鲜花、香水和包包,可不可以有其他更有意义的方式?
这一点和第二点有相似之处,只不过第二点是处理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冲突,这一点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人际关系,不论是朋友还是亲人,甚至父母爱人和子女,能长久的通俗讲是“礼尚往来的互惠政策”,zhuangbilitiy的说是“正反馈”,也就是有来有往的才是正常模式。才过的2.14情人节,收了大志的一个大红包,我十分机智地回了一个爱你多一点的“5.2”;不到一个月又要来了“妇女节”,大志已经问到节日礼物,关键时刻还是没有抵制住“劣根性”,提到垂涎已久没舍得自己掏钱买的香水。
长久下去多少还是给对方造成一定心理负担的吧!那有什么方式化解这种尴尬呢?
不用等到过节,平时多留意对方的喜好,放在心里,冷不丁给对方一个惊喜;
或者这种传统的女性受益的节日,礼物不只局限在物质上,可以是“一个特权使用”、
“一个共同履行的约定——今年一起去XX旅行”、
“一个仪式的开始——每年今天去专业写真馆拍一张合影/全家福”
…… ……
这样生活也有趣一些吧!
后记:此文写于2017.3.8,发篇旧文应景,感叹时间飞快,同时提醒自己:
节日的意义,是你有主动选择的权利,你能多一些对节日的认识和思考,乃至上升到行动,有了更多改变自己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