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季报看京东的两条出路,BATJ都在面临同一个困境
京东迎来东哥事件后的第一个财报,财报披露后盘前大跌4%,显然这个财报没有给市场带来惊喜,也没有给京东带来转机。
三季度,京东营收1048亿元人民币,低于市场预期,同比上涨25%,增速较二季度下滑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14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30.01亿元创单季新高,同比大增200%。
营收:主营增速放缓,互联网大佬面临同样困境
收入贡献将近九成的线上零售业务营收939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开始放缓;包括平台广告和第三方物流收入的服务性收入同比大涨49.4%达109亿元,占总收入比例首次超过10%。
京东四季度预期将实现收入1300亿-1350亿元,同比增长18%-23%,即便是在双十一、双十二的销售旺季,收入预期依然不佳,足以看出电商业务天花板。
互联网流量逐渐饱和,经历了高增长的扩张阶段后,电商业务增速放缓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其实不只是京东,阿里 、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均面临同样的问题。
互联网流量逐渐变为存量,京东成为第一个用户下滑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截至2018年9月30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用户数为3.05亿,环比下跌2.8%;活跃交易用户下滑800万。三季度京东GMV达到3948亿元,同比增长30%,环比下跌10%。
净利润:200%增速的真正来源
其实,三季度京东的主营业务并没有真正盈利,营业利润亏损6.507亿元,较二季度的10.34亿亏损有所收窄,但不及去年三季度的盈利5.024亿。而200%的净利润主要来源于法瑞特IPO带来的京东长期投资公允价值变动(36亿人民币)。但投资收益会随着投资企业的股价波动而变化,并不具备持久性。
未来趋势:内生和外延
目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大的互联网公司目前都在面临拐点阵痛期。阿里、亚马逊和京东一样,主营业务电商面临天花板,阿里更糟糕的是云计算、文娱等副业并不赚钱;腾讯主营业务游戏政策尚未放松,找不到可以替代游戏的新增长点;而百度早已落后于阿里和腾讯,主营广告业务也深陷流量之争;苹果手机销量遭遇瓶颈期,只能靠提高单价来维持收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转型无非是两条路子:一条是精耕细作现有主营业务,构建宽广牢固的护城河,培养并吸引大批粘性用户,在存量中吞噬别人的市场份额;另一条就是开发新的技术,寻找新的增长点。
具体到京东,第一条路子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
1) 吸引更多优质第三方商家入驻,尤其是奢侈品和轻奢品牌,签订独家协议,构建护城河。截至 2018 年 9 月 30 日,京东第三方平台共有约 20 万个签约商家。
2) 精耕细作,提高客户体验,吸引粘性用户。一方面,京东大量投入仓储物流建设,提高运输和中转效率,缩短配送时间;另一方面,大力发展Plus会员增值服务。另外,京东近两年一直着力在打造O2O新零售。
截止9月份,京东Plus会员已经超过1000万人。这部分会员一方面贡献了会员费收入,另一方面也是京东的典型粘性用户,将贡献更多的交易量和收入。
第二条路子还存在不确定性——
发展除电商以外的其他业务。10 月,京东上线了个人快递业务,将快递业务从B端拓展向C端。
值得关注的是,三季度,京东技术研发投入34.5亿元,同比增长96%。今年前三季度技术研发投入已经已超过去年全年。
京东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智能物流、智能供应链、售后服务等应用领域。今年以来,京东已经上线了人工智能平台NeuHub、区块链服务平台智臻链、全链路数据平台祖冲之。
从目前来看,京东的新方向一方面可能会集中在快递的to B和to C,另一方面可能会是to B的区块链的服务。
大量的研发投入确实给我们更多遐想,京东是否还在从事其他方向开放我们不得而知,那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