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感

康老师读书 | 通过疑问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2020-04-01  本文已影响0人  康老师心育

通过疑问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给教师的建议》第8条 “关于获取知识”
《给教师的建议》

要点梳理

一、观点: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二、问题一:

怎样才能做到使学生成为一种思考活动,从而有利于获取知识呢?

三、关键词:

1、疑问
2、交接点
例:学习“光合作用”,交接点:无机质怎样变成了有机质。

四、问题二: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1、有些内容留着不要讲完

2、要使所有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之后,老师自己来讲解教材

3、对教师教学能力有要求

(1)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2)在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
(3)了解到学生思路在某处断了线,教师要及时补充讲解
(4)重复讲解也要寻找最恰当的形式

啃读感悟

一、怎样的学习是真学习?怎样的教师是好教师?

苏氏提出把读过的东西或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流畅,虽也算一种积极性,但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因为这种积极性只用来死记硬背,没有进行思考。
只有让学生达到“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去建构知识,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学习。
那么,对于教师而言,促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去运用旧知学习新知,才是一种最高的教学技巧。
这启发我们教学生要把学生教聪明,不能教得只知道死记硬背变得愚蠢了。
去积极思考,去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知识网络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
教会学生思考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二、为什么获取知识从疑问开始?

苏氏认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也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古人都强调要想获取知识,得到知识,就要从疑问开始。
学问二字,即在告诉我们,学者要会发问,学习与疑问密不可分。
这也是强调教学中,知识的获取要先让学生有疑问。“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有了疑问,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再点拨教学,学生借助旧知解答出疑问,在解答的过程中,会发现真理,运用知识,从而产生新的认知,获得知识。

三、怎么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有利于获取知识?

苏氏给了一个重要概念:交接点。
什么是交接点呢?
在第8 条中苏氏说道:

“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么交接点”,正是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激发学生思考的地方。

本条中举了学习“光合作用”的例子。认为这里的“交接点”就在于:无机质变成了有机质。
这就是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而知识之间能够找出因果联系的地方。
我的理解是新旧知识交替、挂钩的知识点,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疑惑点,学生不易发现的变化点。
要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能够激起千层浪问题的那一颗“石子”,一个最核心关键的问题。

四、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苏氏提出几个注意的方面。

1、有些内容留着不要讲完。

对于不同的班级,需要保留不讲的地方还不相同。这也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让没有讲完的东西,成为学生思维的“引火线”,故意给学生制造思考的悬念,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我在讲语文课,也尝试使用这样的讲一半留一半的办法。
对于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我引申一些作品,剩下的只提到名字,让学生自己找来去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困惑,自己主动去了解作家作品。

2、要使所有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之后,老师自己来讲解教材。

《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对自己的疑问经过冥思苦想而不解,就不要直接教导他。
这也苏氏的想法基本一致。只有经过学生主动的思考后,教师的讲解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这里苏氏是支持教师讲解的。不像现在有些所谓“高效课堂”,完全放手让学生讲解,教师完全不讲,这也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深度,不是苏氏主张的。

3、对教师教学能力有要求

(1)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这里的了解,一方面是指教师对整修学生要学习的教材知识有全面的了解,有更深入的思考,即把握教材;另一方面还指教师对学生当下掌握的知识现状有了解,即把握学情。

(2)在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

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越俎代庖,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当指导员,引导启发学生深入到知识中,找到新旧知识的交接点,像一位导游一样,引领学生穿越知识的迷宫,解答困惑,发现知识的宝藏。

(3)了解到学生思路在某处断了线,教师要及时补充讲解

课堂教学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如果发现学生在某一处有知识短板,就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问、复述等)确认后,及时补充讲解,“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

(4)重复讲解也要寻找最恰当的形式

在补充讲解的过程中,即使是重讲,也不是简单的重复,也要努力寻找已经尝过 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变换一下方式重讲。
不要像某些教师只是重复来重复去的一种形式讲,学生仍旧会迷失在讲解中。
换个角度,换种形式,也许重讲会让学生豁然开朗,拨云见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