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书札记18
5.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译文: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震惊而恐惧。当时,孔融的大儿子刚九岁,小儿子刚八岁,两个孩子照旧玩着琢钉戏,脸上一点恐惧的表情都没有。孔融对来逮捕他的使者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能不能保全两个孩子的性命?”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见过打翻的鸟巢下还会有完整的鸟蛋吗?”很快,就也把他们给抓起来了。
(孔融两个孩子的聪明和淡定均令人佩服,只可惜他们的父亲并没有在乱世之中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他们谋得周全。)
6.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译文:颍川太守判陈仲弓(陈寔)髡刑,剃掉了他的头发。有位客人问陈寔的儿子陈纪(字元方)说:“如今的太守如何?”陈纪说:“是个高明的人。”客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陈纪说:“是个忠臣孝子。”
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人同心协力,犹如利刃可以截断金属;在语言上谈得来,说出话来就像兰草一样芬芳高雅。’那么,高明的人怎么会惩罚忠臣孝子呢?”
陈纪说:“您的话何其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将错就错,其实是没办法回答。”陈纪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明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很羞愧,就走了。
(元方是陈寔的大儿子,在为人处事上也秉承了父亲的风格。虽聪颖有才学,却不卖弄;遇到故意挑事之人,也先是以礼相待,客气地拒绝回答。在最后被逼急了时,也只是通过引经据典,旁敲侧击的方式让对方羞愧而退,保留了对方的颜面,也体现了自身极高的修养。)
7. 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译文: 荀慈明(荀爽)和汝南郡的袁阆见面时,袁阆问颍川郡的人才有哪些,荀爽先提到了自己的几位兄长。袁阆讥笑他说:“所谓人才难道就是靠亲人故旧来成名的吗?”荀爽说:“您是依据什么原则来责备我的呢?”袁阆说:“刚才我问的是国家的大才子,你说的却是你的几位兄长,所以我才会责备你啊!”
荀爽说:“过去祁奚举荐人才,对内不忽略自己的儿子,对外不忽略自己的仇人,大家认为这是最大公无私的。周公旦作《文王》之诗时,不去谈论尧帝、舜帝的功德,而去歌颂周文王、周武王,是符合爱自己亲人这个大义的。史书《春秋》的原则是,把本国看成是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外人的。再说了,不爱自己的亲人而爱别人,岂不是违反了道德准则吗?”
(人心若是亮堂的,是本着公正的原则,那么无论说出什么样的话都是有底气的。摒除私心,这一点在工作上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