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成长的代价

2020-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秦岭樵夫

昨天在B站看了一个影评解说,解说的电影是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归类为青春片。相信这部电影很多人都看过,以我自身的成长经历来说,我们中国的小孩儿,尤其是80年代前后这两三代人,我们的亲子教育,都是在暴击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在那个年代,父母所受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教育我们的方式也很粗劣,因为他们一天到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我们。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成长到幼年时,由于顽劣成性,做出出格乖张的事情时,他们的口头禅是:他还小,不懂事,用我们不成熟的生理年龄作为挡箭牌,来息事宁人。当我们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想要伸展自己展示个性而遭遇碰壁时,他们又总说:你怎么还不懂事?从“他还小,不懂事!”到“你怎么还不懂事?”,我们仿佛是踩着急刹车完成,中间没有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榜样示范,一切自己领悟。在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当我们在三四岁时,摔碎碗碟、碰坏小朋友玩具的时候,父母说:他还小,换来的是我们的心安理得,残局他们去收拾,所以当我们成年遇到棘手的事就想到了甩锅、一走了之;当我们在青春期心潮萌动接触异形时,他们苦口婆心围追堵截生死相挟,真要结婚成家的时候,他们坐立不安心急如焚迫不及待;当我们小时候心爱的玩具、小宠物丢失的时候,他们没告诉我们怎么去告别,只是用其他物件来代替,所以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在面临情场、职场失意的时候,想到了跳楼、割腕…,古话说“三岁看老小,七岁看老”,也有人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现在的人生大厦建筑得有多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小时候开挖的基础深不深、夯实得牢不牢。下面我讲讲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小时候,受家庭教育影响,大人们不让我们堂兄妹几人,跟村里、学校那些所谓的“坏孩子”一起玩耍,他们眼中的坏孩子:要么是那些与他们长辈们有过节的孩子,要么是那些调皮任性的孩子,没有外来的玩伴,久而久之,便形成内向、谦逊、孤僻的性格,骨子里面缺了那么一丝阳光、爽朗和开阔。步入社会,深刻地意识到“性格决定命运”,小时候落下的“坏孩子”病根,在成年时如影随形、形影不离,依旧孤僻、喜欢独来独往,像是一只孤雁和超脱世俗的“侠客”,睥睨万物、遗世独立!

前几年,流行一档综艺节目叫《爸爸去哪儿》,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姑娘找结婚对象,希望找吴秀波这样的中年大叔,当我们一层一层剥开她们的内心世界时,她们内心深情的呼唤是:爸爸去哪儿了,说明在他们成长的某一段时间、爸爸缺席了、或是兼职做了其他的事。不光女孩儿如此,男孩儿亦如此。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恋爱是一场疗愈。我们都在通过恋爱,修补幼年时留下的创伤。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时代在疾速地变化,然而人性的弱点----被关注、被理解、被认同…,等等,这些并未随之消失。不管是教育子女、拼杀职场、经营婚姻,我们依旧需要从人性的弱点出发,以不变应万变,做生命中的强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