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送食晕倒桥边,遂有蒙自书生叹为“过桥米线”(23)
来到蒙自,不能不去品尝一下过桥米线,不管有多累,这件事一定要做!
位于滇南大地的蒙自市就是过桥米线传奇故事的发源地,也是最正宗的米线产地。滇南名城蒙自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战略位置,自古以为就是边陲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蒙自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元朝建都后,为了巩固中央政权而加强对南部边疆的统治,在云南设立府、州、县等军政和一的政权机构。明朝以后封建统治者更进一步加强了对云南边疆地区的统治,大量中原汉族军民迁移云南。“蒙自过桥米线”的故事就发生在蒙自市风光旖旎的南湖之中。明清时期的蒙自人已经相当开化,文人士大夫治学之风盛行,优雅秀丽的南湖就成了求学者苦读诗书的好地方。明朝时南湖被称为“学海”,为开启文风之地。
蒙自过桥米线是云南省著名的地方小吃。一个脸盆那么大的碗端上来,几十碟配菜,碗里盛着金黄油亮的老汤,老汤透出多种食材熬制出来的香醇味道,这碗汤就是过桥米线的灵魂!
一根根米线上附着油脂,入口爽滑,劲道。夹起一块刚烫熟的里脊肉塞入口中,又鲜又嫩。吃一筷米线,再小心翼翼的咂两口汤,鲜美,醇厚的滋味在嘴里徘徊,整个灵魂感觉都要融化了,额头渗出了几颗汗珠。
不要小看菊花哦,对女士来说菊花有明目、美容、清肝、养颜的功效,同时菊花能吸附过剩的油脂,使得汤色更加亮丽,老汤的香醇和菊花的清香完美融合在一起。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与过桥米线搭配的新鲜菊花必须是专用的食用菊花,并不是所有的菊花都能使用,而且也不能放太多,否则就会夺味串味了。因为对蒙自过桥米线来说,汤才是灵魂,菊花只能是锦上添花的点缀之物,但这个点缀就有画龙点睛、鹤顶朱丹之神功了。
史上最著名的吃货莫过于著名散文家汪曾祺先生,汪曾祺不惜卖了字典去吃过桥米线成就了一段佳话:1939年秋这位沈从文先生的得意门生在大二那年,有过一次失恋,两天两夜不曾起床。好友朱德熙吓煞,挟一本厚厚的字典,匆匆赶到46号宿舍。“起来,吃早饭去!”见小汪瘫睡如泥,朱德熙在门口大喊。于是乎,两人晃悠出去,卖了字典,各吃了碗一角三分钱的过桥米线——全好了。彼时师生度日清苦。然汪曾祺的吃货本色,已初露锋芒。
除了菊花过桥米线之外,蒙自市还遍布着牛肉过桥米线、羊肉过桥米线、野生菌过桥米线、甚至兔头过桥米线,味道五花八门,品种琳琅满目,绝对让游客们可以大快朵颐一番。
传说清初某书生,云南蒙自人,妻贤且慧,伉俪情深,有一幼子。书生性喜游玩,妻忧道:“好男儿当读书成名,夫终日游乐,不思为家人争气耶!”夫感妻言,遂独居南湖亭中,发奋攻读。每日三餐,妻不计劳苦送往书斋,书生感铭于心,志益坚,日以继夜,学业大进。妻喜,视书生日渐羸弱,凄然,觅食补强身之法。一日,妻备鸡汤盛之以罐,又备米线、肉片为生作膳。幼子无知,戏将肉片掷于汤中,妻急,斥之,速将肉片捞起,视之已熟,尝之味鲜,大喜。即提食携儿送往书斋。但因终日劳碌,晕倒湖堤桥上,书生惊至,妻已醒。幸汤膳无损,视之,汤为浮油笼盖,无一丝热气,疑汤已凉,但罐烫灼掌。奇之,问妻何故,妻详道偶得之法。书生喟然:“贤妻每日过桥,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后来,苍天不负,书生考取功名,衣锦荣归,被民间传为佳话。从此,“过桥米线”不胫而走,竟成云南名膳。
(相关文字资料借自网络,答谢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