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粤闽人文之旅——侨乡围屋(9)
【2017年9月末~10月初行摄游记誊录】
离开梅州城区的“人境庐”和“中国客家博物馆”,我们兼程赶往地处鹿湖山下的梅县区南口镇著名华侨之乡侨乡村——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据介绍,2012年5月3日侨乡村被命名为“中国古村落(传统客家民居)” ,并享有“中国最典型的客家围屋古村落”的美誉。
侨乡村:敦诒庐侨乡村原名南虎村,自明嘉靖年间(1507—1566年)开村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近代以来几乎家家有人出洋谋生,海外华侨遵循落叶归根的传统,事业成功后纷纷回乡买地建大屋,光宗耀祖,从而在小小的侨乡村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客家建筑群落,并且历经百年沧桑仍保存完好,即使在客都梅州也是不多见的。侨乡村的老建筑大都由华侨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闻名海内外的侨乡村。
侨乡村东华庐。东华庐位于广东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建于1919年。据《梅州日报》介绍:侨乡村客家传统民居聚落历史悠久、遗存丰富、保存较好、传承有序、地域特色鲜明,现存较为完整的各式客家传统民居有108座,既有单层围龙结构,又有双层围龙结构,以及中西合璧的十厅九井结构和五杠式结构,建筑总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依山麓逶迤而建,各自成幢又相互守望而绵延数里。
其中,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明珠、世界上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且保存完好的围龙屋就有38座,是我国客家地区现存世界独一无二的围龙屋数量最多、密度最大、形制最丰富、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久远的 “中国最典型的围龙屋古村落”。
荥阳堂梅州市梅县区围龙屋(即“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
围龙屋是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之一,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建筑和设计艺术独特,由一座弧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群,象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
屋内布局“三堂四廊,十厅九井”: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俗称横屋;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屋内房间数十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口人家。整个“围屋”靠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自成阶梯形,最外围墙筑得很高,窗子开得很小,显得壁垒森严。
荥阳堂 荥阳堂郑氏宗祠。郑氏的堂联有“荥阳世泽,花县(诗礼)家声”。“系出荥阳,家族,故有上述堂联。”(出自《根在中原的客家人95 》)现对联上为花县,也在河南。以下均为荥阳堂:
几位快乐的老婆婆在正门过厅闲聊。如今年轻人都在外忙生计,或者远离故土安家立业,整个荥阳堂里空荡荡的。 在正堂侧面过道的老婆婆。从两侧甬道上去,就是围绕平地上正堂屋宇的围屋,沿着山前缓坡修建。
留守老小一样快活。(待续)
(文中相关介绍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