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问青铜
朗诵:银川市中关村小学 文宁娟 马赛霞
文:天上的星光在照耀,地上的火光在闪烁,日日夜夜,烟雾缭绕。在叮叮当当的制作中,忽明忽暗,历史天空唯有它,闪烁着幽幽的光芒。
我:在金属与烈火中诞生的青铜器,神圣过、庄严过。在辉煌过去之后,它埋没在中国广袤大地的重重黄土之下,千百年来,只有机缘所至,大地才一点一点吐露出它的秘密。
(音乐起,同时向前走)
文:这是一支疲倦的戈。它的刃尖已经卷了起来,身躯蜷缩着,丧失了进攻的激情。淬火得来的光彩、敏锐与锋利也消逝的一干二净。
我:身体已经虚脱,满脸倦容,浑身散发着疲惫。这是经历了大战之后的戈,就像一位退役的老兵,带着残躯和战争留下的心理阴影回到故土。
文:这就是戈,是武王在牧野大动干戈的戈,是纣王弃甲丢戈的戈,
我:是殷商的士兵反戈一击的戈,是周人枕戈汗马的戈,
文:那是它曾在旌旗猎猎、王者挥师的时刻,在太阳下寒光闪闪、神采奕奕的兵刃,也是曾在雪落无声滴水成冰的行军途中,与战士的粗糙大手紧紧相握的,体味过彻骨冰凉的兵刃。
我:那曾在战场上闪电出击,生死交鸣,击穿铠甲,与他人的热血交融,被生命的温热温暖过的兵刃。如今,它带着斑斑锈迹,蜷曲着,躺在这里。
文:如今,带着斑斑锈迹,蜷曲着,躺在这里。
文:兵戈的身影,在历史上无处不在。它不光为周拓过疆土,还为秦打过江山。
(我与文对视合):那逐鹿中原的古战场响起了高昂的战歌。
音乐---
轮读:
这歌声,一声高过一声!这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漫卷大地,响彻六国,回荡在三千年之后,
文:可那两千多年前的剑,却断了战歌。
我:那是个被青铜照亮的文明时代,也是众人被遮蔽在黑暗中的时代,
文:我曾经想象过,炉火映红了你的身躯,你的脸如刀刻一般,神丝冷峻,线条分明,你小心翼翼、你目光炯炯……可是,你在哪里呢?
我:我在这里,我看过栩栩如生的青铜尊,描摹过万千事物、鬼怪神灵,我为那么多人铭文作传,却没有办法描摹自己。
文:我能看到你生命底色上的欢乐与激情,那是生命的礼赞是你的写照,可是你在哪里?
我:我在这里,我就在这里,每一件青铜上都有我目光的烙印,都有我手指的温暖,倾洒着我的智慧,凝结着我的汗水。
文:这神秘的青铜将带着温暖,
我:带着智慧,成为不朽的史书。
文:在中国西部一个小山村里,一个一尺多高的神秘酒器矗立在那里。它庄重,冷峻,沉默。它黑黝黝的猫头鹰似的眼睛,冷冷地逼视着我。坑坑洼洼的面孔上,飞出粗犷的山羊羝角、爬龙的尾巴、饕餮的花纹。这些都掩盖不住那双鬼怪凶神似的眼睛里令人不寒而栗的光芒。
我:四边的扉棱,似一个个锋利的戈突兀而出,那脊线构成难以攀援的高山,又似一只只墨色的飞鸟列队爬向天空又凌空扑出,仿佛就要带着它飞天而去。它顶天立地,凛然不可近亵。
合:这就是何尊。
彼此靠近:
文:那一刻,“中”与“国”历史性地亲热携手,从此成为一个不朽的符号,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神圣的称谓。
我:那神秘的青铜,黄土掩埋它了三千年,当他重见天日,以狞厉的外表将人们的目光吸引,而将满腹的心事藏于心底,拒不吐露。它携载着民族的密码让我们找到中国,阅读中国,读懂中国。
文:当我走过八百里秦川,走过三星伴月的平原,
我:走过黄河之滨的巍峨高地,走向海纳百川的沃土。
我们叩问青铜,你是哪里人?
文:“宅兹中国!”
我:你的老家在哪里?
合:“宅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