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艾莉丝梦游夏令营//评《星星上的人》

2017-04-12  本文已影响46人  桃酥1618

这是讲述一个有关自闭症孩子和家庭的教育问题。蒂莉相对于妹妹艾莉丝而言,有点“非典型自闭症”,多动加上妄想,她的父母求助于社会和学校无果之后,开始转向斯科特创办的“和谐夏令营”,离开网络和科技的生活,回归到集体的自然生活,这会给蒂莉或者她的父母带来一些改变吗?这个问题跟着卡罗琳·帕克丝特设下的悬念,小女儿艾莉丝的日记记录她们一家参加夏令营的所见所感,母亲亚历珊德则在女儿的每篇日记中穿插过去的回忆,大女儿蒂莉的发病以及这个家庭来到营地之前的经历。而姐姐蒂莉则以幻想来畅叙未来的设想。这一切都在牵引着读者去好奇这个奇怪的所谓的“和谐夏令营”。他真的和谐吗?

读完后有点如释重负,悬着的心慢慢回到原点。我一直把自己代入到母亲亚历珊德的心路历程中,在得知孩子出现言行异常,被学校一次次劝退学。她崩溃茫然。抚育两个个性各异的女儿,还有不痛不痒的婚姻关系,这大概是中年妇女的革命之路吧?卡罗琳·帕克丝特很好地切入到这个母亲的点,痛点或者满足点,时间的沟壑,那些争执和抱怨在亲近和疏远之间,被森林的缝隙间穿透的光线分割成大大小小斑驳的光点。男人在你的对立面,他还是那个当初的他,只是你,大约心境不同从前了。被生活的琐碎和孩子的索求绞成一个患得患失的中年妇女。只能在虚拟的空间得以宣泄你的情绪或者梦想。

亚历珊德没有乔希有耐心,甚至没有“和谐营地的主人”斯科特有耐心,她独自一人面对蒂莉的失控行为时,焦虑膨胀到快到临界点。但是她真的没有耐心吗?艾莉丝第一次犯错斯科特扔了一个订书机砸到墙上,这个完美主义的教育者,言行不一,对于孩子而言,他除了准则没有更好的方式去引导她们。蒂莉和艾莉丝偷跑出夏令营最后被罚和斯科特住在一个屋檐下,没有人敢反抗这个建议,除了蒂莉,她挑衅斯科特的专制和权威,被他扇了一巴掌。斯科特大概忘了第一次接触蒂莉的时候,听着她天马行空地介绍各种雕塑王国,他很快就融入到她的世界中去,但是时间久了,他失控了。乔希在女儿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在哪里?他沉默地把教育的权力让给了一个陌生人。

蒂莉挨了那一巴掌,我心疼死了。艾莉丝在被小男孩侮辱的时候,没有第一时间告诉父母,在她的心里,对于父母的信任也打上了问号。没有人体会过她作为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去体验远离外界的集体生活,她不停地说:“有时候我挺爱我的姐姐,我挺喜欢她的想法。”她在受欺负的时候,姐姐第一个抱着她安慰她,父母呢?他们不明所以。

蒂莉是全书的主角,她是星星上的人,不太为地上的人所接受。她的想法是带着翅膀的,没有阻碍,天马行空。她痴迷巨型石像和雕塑,她不爱受束缚。正常的教育模式下,她是个受害者,刺痛了她。卡罗琳·帕克丝特的《星星上的人》中,一开始觉得所有的人都是正常的,除了车上异常烦躁不安的蒂莉。但是越到后面,越觉得所有人开始烦躁不安,除了怡然自乐的蒂莉。在她的世界里,有她自己的一套规则。她沉浸在自己的星球上,不为所动。除了她的巨型石像。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孩子眼里,大人擅长“说教”,喝酒伤肝,玩手机伤眼睛。但是在孩子眼里,她们看到偷偷喝酒的父母。大人眼里,孩子不可以做这件事,有危险,大人才可以做。为什么孩子不可以?“枪”在孩子眼里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但是在大人眼里它是可以带来安全的工具。

纵观全书,卡罗琳·帕克丝特的《星星上的人》大概是以乌托邦的形式来安排了哈蒙德一家的梦游旅行,生活大爆炸,生活大冒险,以蒂莉的名义,全员参与。我不敢说斯科特是个暴君或者说他的完美主义者。他的世界有他自己的孤独,不被世俗理解,即便是有家庭愿意走近他的梦想,但是到最后他依然是孤立无援的。他把自己送到了另一个孤独的空间。曾几何,我们大概也幻想过,放下手中拥有的一切,去郊外,去田园,远离纷扰,安安静静地做个自给自足的耕农?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先驱尝试着,冯丽丽的《下乡养儿》,细腻真挚。

《星星上的人》中这不算太成功的教育案例,一家不算太亲密的亲子,夫妻不算太甜蜜的爱情,淋漓尽致,正是因为这些不完整才构成了生活中的完整。我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敢说自己有多伟大、有多自信能改变现状改变一切。但是幸好这些爱和坚持,疲惫和相互取暖,才是生活的真谛。这里面没有坏人,亚历珊德和乔希,为了女儿,放弃所有,愿意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妹妹和姐姐,相爱相恨。到最后,风暴袭击,回归平静。亚历珊德说:“如果你不打算好好照料庄稼,那么播种就毫无意义。”这让我想起,面对教育,依然需要好好照顾子女,唯有爱和温暖,去抵达星星上的距离,去抚慰那些孤独和不安。谁才是那个需要被救赎的?除了蒂莉,那些惶恐的人,需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