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散文随笔旅行·在路上

《雨中游青莲寺》

2018-04-12  本文已影响22人  碾河闲人
《雨中游青莲寺》

青莲寺近在咫尺,没想到再游却是三十年后的事儿,纯粹是为了银杏落叶而去。细雨霏霏,却自成美景,山间空气清新,青莲寺因所依之山像莲花一样绽开而得名,而今天的寺雾霭云岚,恍若仙境。曾经三进的寺院院落因岁月久远而坍塌,我们直接到了藏经阁,阁中已没有古典经书,但阁本身的精雕细刻(据说是唐代建筑,后经修缮)与阁前高高的讲经台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曾有文青莲,武少林之称,可见其声名远播。而今天或许是因为下雨的缘故吧,游客极少,寺中极静,是我最喜欢的认为寺院该有的状态。自由驰骋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你看那屋角上的角灵,从古代而来,历经上千年仍栩栩如生,它见证了古寺的繁华,据说寺里最繁盛时有五百多和尚,想来也是佛香袅袅,香客如织。而与角灵遥想呼应的是现代监控,他们时代各异,职责相同,都是起到了一个道德约束的作用。不过我还是觉得角灵更具亲和力,因它的精巧的工艺和古朴的内涵,人应该有所敬畏的,它就是我们头上的三尺神灵。阁后是慕名而来的两棵上千年的银杏树,一雄一雌并列于院中,满地铺着金黄的叶子,只看一眼,心就醉了,这该是最美的秋色吧,绚烂到极至,而又有一种逼人的辉煌,又有一种停留的永恒。忘乎所以地站在树前,望着那上千年需合抱的树杆与树杆上需百年才能长出的小枝丫直愣愣发呆,脑中出现的是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此刻我真的愿意成为一棵树,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就像眼前这两棵银杏一样,安度春夏冬,绚烂于深秋;安静肃穆,却让人萧然起敬。藏在记忆深处的子抱母柏树就在银杏树的一侧,此刻只是静静地立于天地间,默默地听着落叶簌簌而下,用无言诉说着生命的故事。

《雨中游青莲寺》

寺院不大,却步步有故事。掷笔台是慧能大师译完佛经喜极而掷笔处,心愿得完,畅然天地。那直壁陡沿诏示着译经的艰难与大师的意志,而今天无注的细雨又仿佛在暗示着佛经的泽润神州,我不是佛教徒,但在这个喧嚣的年代里能让人悲悯心安的信仰我都敬仰。

款月台的墙壁上有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诗,同行的朋友文化底蕴深厚,他们细细辩认着斑驳的字迹或被xx到此一游遮盖的字迹,用心感受着古人对青莲寺的尽情抒怀,并把大气磅礴的一幅对联指给我看:山吞三更月,松摇万壑风。确实了得,十个字道尽了青莲寺的自然风光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八月十五赏月此处比珏山更佳,面前是悠悠丹河蜿蜒东去,背后是微微山风因青松而有声,右侧是青瓦与古树浑然一体的青莲主寺,左侧是期待的一轮明月徐徐升起,天地清明万物生辉,此刻或默然相向静享自然之秀美或豪饮诵诗直持胸中之块垒皆适宜,生命的不同形状而已。

《雨中游青莲寺》

青莲寺里最宝贵的是唐代的几尊塑像:体型丰肥、姿态自如、慈眉善目,是唐代的典型风格,而其白瓷的肤色历经千年而不减褪,其残损处露出的稻草历经千年而不腐,真是让人感叹其工艺的精湛与技艺的绝伦。这几尊佛像皆用玻璃罩着,说是想修缮复原,可又因技艺不达而拖延至今。叹服古人的智慧,现代人真的不及,那就留着其原貌吧,残缺也是一种美,圆满也许是一种变相的毁坏。

据说有人想以年百万的价格承包此寺,政府不允,在这个商业化的今天能有此情怀的官员让人敬服。

夜色向黑,青莲寺在回荡的钟声中静然超然安然美然!

2017.11.5

《雨中游青莲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