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条的疯狂之路,论资本1-6
历史回顾
我父母曾经告诉我“生产队”,生产队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归生产队集体所有,生产队绝大多数最初由高级农业社过渡而来;之后进入"大跃进"阶段的生产队组织,这期间以人民公社大食堂为标志,即所有农户及其家庭成员在生产队所设"公共食堂"就餐,劳动不计报酬。报酬以"工分"形式体现,生产队根据当年社员所获工分多少进行分配。
现在回想他们能够在3年自然灾害中通过集体生产的方式平安度过,是多么不容易。也因此,国家储备了资源去制造出原子弹,火箭,卫星等科学国防领域成就,发展了重工业,从农业国家转变工业国家的过度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个年代,商品价值形式中,一切劳动都表现为等同的人类劳动,因而是同等意义的劳动,这是因为当时社会是建立在集体劳动的基础上的,因而是以人们之间以及他们的劳动力之间的平等为自然基础的。
后来,家庭承包制,个体户,改革开放,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开始,劳动的不同带来价值的不同,脑力劳动的价值大于体力劳动的价值。一部手机可以定价2000元-1万元,一吨大米价格只能在2000元左右,随着通货膨胀一起涨。更多新出的电器价值很高,甚至一些发明专利的价值达到几个亿。
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揭示出来。而这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才有可能,在那里,商品形式成为劳动产品的一般形式,从而人们彼此作为商品所有者的关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
商品世界的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使被排挤出商品世界的等价物商品即大米,获得了一般等价物的性质。大米自身的自然形式是这个世界的共同的价值形态,因此,大米能够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它的物体形式是当作一切人类劳动的可以看得见的化身,一般的社会的蛹化,最后,一种特殊的商品获得一般等价形式,是因为其他一切商品使它成为它们统一的、一般的价值形式的材料。
商品的性质及其秘密
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商品就它是使用价值来说,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很明显,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
例如,用面粉做成面条或馒头,面粉的形状就变了。可是面还是面,还是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但是面条或馒头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变成一个可感觉的物了。它不仅美味可口,可以开面馆,连锁店,而且资本家在对它进行包装,扩大经营,融资,上市,圈钱……想出用它充饥还奇怪得多的狂想。
可见,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样,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因为,第一,不管厨师或服务员、老板的生产活动怎样不同,它们都是人体的机能,而每一种这样的机能不管内容和形式如何,实质上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费。这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第二,说到作为决定价值量的基础的东西,即这种耗费的持续时间或劳动量,那么,工人的上班时间可以十分明显地同工作的性质区别开来。
在一切社会状态下,人们对上班领工资必然是关心的,不管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工资待遇不同。科学家研究新的农作物增产量的技术,农民一直种地采用新技术向社会人们提供更多农作物,当人们以某种方式彼此为对方劳动,他们的劳动也就取得社会的形式。国内生产总值GDP这样一些统计指标,是对一个社会中具有社会形式的劳动的统计,而非对该社会全部劳动的统计。
比如,两个农民人各自种地自己吃用,那么种地这种劳动及其大米是不统计入GDP之中的;但如果他们插秧,收割时互相雇佣对方并支付报酬,秋后留自己一年吃的,剩下的卖出去,并缴纳相应的税收,就使得种地这种劳动具有了社会形式,从而使这种劳动及其产品进入GDP的统计之中。
既然一个社会中的财富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即由该社会的全部劳动形成的,因此GDP的高低并不与一个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相一致。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如此,如果本国生产,再本国消费,就不会有贸易逆差,也不会富强起来。
一个人自己种地,种菜,做饭,自己吃,那就回到原始社会了。所以,你要有商品销售出去,不管你是卖大米,卖体力,卖知识,卖专利。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度,当然也包括他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