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家训(一)
父亲在我的印象中是个极为节俭的人,舍不得多花钱,更别说乱花钱。
买某件生活必需品时,为了省一元钱,父亲可以多跑2-3公里路程。
甚至为了买到质优价廉的年货,可以骑车多跑一个镇,即使老家的冬天寒风刺骨、寒气逼人,父亲也无惧严寒,只要能省钱。
家里的剩饭菜,父亲常常舍不得倒掉,总是留着继续吃。我们多次在电话里跟父亲说,吃剩饭菜对身体健康不好,让他不要吃。
他虽然口头答应着:“好”。但其实仍将剩饭菜放进冰箱,我们回家发现后,会偷偷倒掉。
后来他发现被我们倒掉后,会有点不太高兴,说我们不该浪费粮食,并给我们讲起过去的故事。
1959年-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大饥荒,那时的饥荒若是没有经历过的人,一定会难以想象当时的场景。
那时的很多农民是靠吃树皮、草根、野菜裹腹的,这也是很多农民赖以生存的食粮。粮食宝贵,并是那代人最深的印记。
所以50年代出生经历过这事的人,都特别珍惜粮食。
50年代出生的农民也经历过贫穷,那个穷啊!还真是无法描述,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一年到头,饭桌上都是腌菜,只有过年时一大家子人才能吃上二斤肉,只有过年了才能给孩子们买点糖果饼干,新年做件新衣服一般要穿几年,并且还是大的孩子穿了再给小的接着穿。
贪穷也给这代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如父亲一样有些文化的农民,并会凭着一股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他们坚强的生活着,再苦再累也都能承受。
他们唯一的信念并是让他们的子女们不要再受这穷苦,所以并会教育子女通过努力读书走出农村,改变这贫穷的命运。
如父亲一样有这觉悟的农民家庭,多数最后都因他们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的子女而实现了家庭命运逆袭。
他们勤奋上进的子女南下广东努力拼搏一番后,都升级为城市中产或富人。
他们整个家庭的命运因此彻底被改写。
这是一代人,也是一个时代努力奋进的缩影。
在我们都有能力让父亲过上好日子后,他仍选择俭朴。
父亲常教导我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就算现在生活富裕了,日子过好了,也仍要保持节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并继续努力上进,切不可贪图享乐”。
如此,好日子才会长久,并代代相传,绵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