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收获
有时候我们会被恐惧所奴役,而且我们会对这种奴役念念不忘。书中控制这种想法有一个很好的方法:给自己一个恐惧保险箱。将恐惧的内容写下了,然后藏起来,这会起到心理暗示自己已经很安全,不要害怕。这类恐惧的内容往往是我们挖空心思、黔驴技穷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只能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漠视恐惧,以最佳状态解决当下事情。
时常逼问自己触底反弹问题,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思绪混乱、患得患失,无法明确做出抉择,因为在选择面前必定有失去。如何做出相对适宜的选择呢?我们可以模拟:如果有一个继承者在继续做我们眼下的难题,这家伙会如何做决定呢?好的这家伙的决定就是我们眼前的最佳选项了。然后简单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作为总结即可,毕竟失去是疼痛的。
兴趣(interesting)我见过的最佳解读(当然也是我最喜欢的):来源于拉丁词根“inter”,在......之间,后面加上最高级“est”和代表当下的“ing”。兴趣就是你以最高级(est)的形式投入到当下(ing)的事情之中(inter)去。在招聘的时候,为了这个工作不计较薪资待遇的人,对他来说,做这个工作本身就是对他最大的报酬,而且他会把这件事做得最好,因为他做得越好自己收获的“报酬”就越多。在生活中,对所有事情都表现的十分无趣,书中定义为“胆小之人”。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不妨试试看一个坏的开始。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到来。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每个人在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因为每个人的眼界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的世界观是完全不同的,心态情绪思维模式都是不同的。得出一个终极结论,我们眼中的世界、我么理解的世界全部都是:假定的。好了,哈哈,既然我们的世界都是假的,那我就自己将自己的心智模式设定为:优秀。凭借这个好的、向善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生活。人生都是不完美的,从心理学来说,一个人缺什么,就会投射到身边人的身上,我会觉得身边的其他人也觉得自己缺。于是我就会不断表达说自己其实不缺,一不小心就过了。
不递简历也能入职的求职法。我感觉最时尚的方法就是“职业访谈”,采访企业的某位高官(20%的人会接受访谈),问这样两个问题:“对于我这样一个人,如果要进入这个职业,您会给我什么建议?”“什么时候我会知道我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面对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模糊的事情,书中不建议做出详细的计划。《周易乾凿度》云“‘易’一字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即简易、变化、不变三层含义。“道”是不会改变的,而“法”会简单的改变,至于做事情方式的“术”,就会经常性地改变。
做一件事的价值,不取决于现在你判断的价值,而取决于在未来情况中的价值,这就叫做未来价值。而这件事的成本,就是那些你过去所经历的一切,你所获得的=远方-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