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的《活着》
一个叫福贵的老人,给“我”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赌光了家业,父亲死在了粪缸上,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因生病成了哑巴,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死在了病房;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同一间病房;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去世;二喜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最后只剩得一头和他一样老了的老牛互相陪伴。
单从故事情节上来看,简直是一部悲得不能再悲的悲剧,当得起“中国的《约伯书》”。但故事中仍然不乏温情、努力、宽容、理解等等让人感觉到阳光的情景,不说别的,但看福贵爹的死、家珍的死,福贵爹死得很明白,家珍死得“很好”,包括福贵自己对死的理解和安排也是让我震动:“安安心心地等死”。死亡是一个人的终极目标,我们都说“向死而生”,一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是一个人处世态度的精华凝结,我们从中便能感受到他/她的完整的人生。
我钟情于――一个人受了这么多的磨难,他仍旧活着。而且他的心中依然还有美好和清明,他坚信他的妻子是世上最美好的妻子,他的闺女是世上最孝顺贴心的女儿,他的儿子、他的女婿、他的外孙、他的父亲、他的母亲、甚至他曾经的仆人也都是给他带来了幸福和美好,他还相信给他带来苦难带来不幸的人们也都是有各自的不得已。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余华的这部《活着》,在我心中,是一部当之无愧的艺术,一部坚挺的生活艺术,没有美好的结局(生命本来就只有一个结局,或早或晚而已,或意外或迎接)却有美好又真实的体验,生命看上去脆弱却又如此的清晰。我相信世间如此活着的人还有很多,但请不要简单说他们坚强,坚强只是在对抗脆弱时才出现的错觉,我们以为我们跨过了艰辛是因为我们的坚强,却不想,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能活着是因为我们心中存有一双理解的眼睛,我们被美好地对待过,我们也相信过眼的一切在有着悲伤时,也有着美好。
有位朋友曾说,生活的苦难是为了成就我们的。我不反对,我很尊重她的体验,但我只能同意一半。每个人的生活哲学都不一样,那是我们赖以生活的基础。我认为苦难不是生活给的,而是自己内心的体验,生活就是生活,它本就包括了“悲哀”与“愉快”两面,我们因为对生活的种种不幸的体验,努力地成长、超越,所能带来的最好的处世之道只是:耐心且镇静地接受世事变迁。
这部小说还给我带来对“生存”和“活着”两种很不同的体验。生存一词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意象是:有个人在夹缝中被迫勉力求生,面孔无奈忧伤,眼神带着凄凉和责怨;而活着一词出现的意象是:一个人时而衣衫褴褛,时而着装光鲜,手中拿着蒲扇,稳定地扇着,周边的景象万变,沧海桑田,偶尔微笑喜悦,偶尔苦恼悲伤,大部分时候却是平静的。生存更像是被迫地生活,活着更像是主动地生活————我知道生活,我更知道自己,我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从来不敢写读书有感,总觉得我的理解太过浅薄,远远读不到笔者要表达的全部。但这本书使我相信,一本书从笔者的笔下流淌出来时,已经不仅仅是在表达笔者自己了,所以,这才叫艺术,也所以,此书才能流淌到世界各地。
感谢余华,感谢他带给我们说不尽的故事和体验,也感谢每一位耗尽心血认真码字的每一位著者。
————Ouisa,20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