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脸

2016-03-13  本文已影响41人  木十八先生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俗语,可从种种古籍文字中可以发现,其实从很早开始,中国人便已经有了“看脸”的概念。就拿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演义》来说,书中曾这样形容凤雏先生庞统的相貌:“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而庞统也因此失去了效力于东吴的机会,甚至险些错过在刘备麾下第二军师的地位。另外一个例子,西晋著名玄学家卫玠被“看杀”的典故无人不知,唐代房玄龄主持编撰的《晋书》中如此记载卫玠的样貌:“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可见,上至秦汉魏晋,下至如今,容貌之于中国人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这甚至关系到一个人的仕途。

       当今有一个词叫“颜值”,表示一个人容貌的良好程度,然而最早“颜”和“值”是两个毫无关联的词。“颜”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颜,眉目之间也”,而“值”的含义则是“值,措也”,也就是放置的意思,就算是后来“值”演变成了一种数字概念,但“颜值”的真正出现也不过近两年间,且是来自于日本。但尽管如此,颜值概念的引进无疑是让原本注重形容之美的中国人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衡量标杆。2014年8月25日,《人民日报》刊文《别让“看脸”蚕食社会风气》,指出在演员柯震东吸毒被抓后,一票“粉丝”纷纷表示依然膜拜“男神”,这有别于其他艺人吸毒被抓后网友恨之恶之奚落之的“待遇”,如此待遇之别无非因为柯是帅哥,如果换成王宝强可能没这个待遇。所以,“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长得好看,连犯了错误都值得原谅。由此可能催生人与人之间新的不平等。所谓“一俊遮百丑”,这个时代似乎真的已经在我们身边了扎根了。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当前社会的“看脸”心态可以近乎等同于面孔的社会评价心态,面孔的社会评价研究的是我们能否仅通过观看面孔就能对他人的各种特质(如可信任性、吸引力等等)进行一个判断,很多研究发现不仅能判断,而且这种判断是极为迅速的(100ms内就可以完成),甚至一些判断是极为准确的,被认为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加工。另外这种能力主要是天生的,具有进化意义的。所以我们其实都是一个”以貌取人“的人。通俗来讲,当我们第一次见到一个人,在毫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们会下意识地从他的长相来大致判断这个人的一些特质,从而在内心形成最初的好恶,而此时面容姣好、相貌出众的人自然就占据了一定优势,在没有完全被了解的前提下,光凭一张脸就能博得对方的不少好感,交友如此,相亲也是如此。

       当我们在“百度百科”上搜索“看脸时代”时,它给我们的解释是“看脸时代,又称整容时代,指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热衷在求职、晋级、恋爱、选秀的时候整容,整容流行的时代,就称为看脸时代。看脸时代,暴露了社会的浮躁和肤浅之气。”这里又牵扯到一个“整容”的问题,提起“整容”,我们也许会马上想到韩国整容一条街,多少其貌不扬的男男女女经过整形医生的“千刀万剐”之后脱胎换骨,光彩照人,正因如此,无数在长相上吃亏的年轻人趋之若鹜,由此在中国打响了韩国整容的品牌。在这浩浩荡荡的整容大军之中也不乏演艺圈的大牌明星们,作为脸和艺术并重的演艺圈,有一张无可挑剔的脸就已经赢得了观众的眼睛,于是,在各大娱乐报道或小道消息之中,某某明星整容前后对比照等八卦新闻层出不穷,是炒作还是被爆料暂且不论,但由此可见“看脸”的旋风已经刮进了演艺圈,并且掀起了不小的风暴。据2014年5月韩联社报道称,据统计,2013年赴韩就医的外国人达21.12万人,中国人居首位。寻访整形外科的外国人有2.4万名,其中中国人也最多,达1.63万名。与此同时,中国赴韩整容事故和纠纷的发生率以每年10%-15%的比例在增加。一心为了变美而整容,反而因此破了相,这莫非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但哪怕有着前车之鉴,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毅然决然地在自己脸上动刀子,无非是在手术前加上一条医疗保险,为了美,豁出去了!

       那么,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在“看脸”的当下,究竟什么样的脸才能博得眼球?是否“看脸”这种现象背后也有一个板上钉钉的标准存在?就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而言,在第一次见面时就算不能够让我们眼前一亮,但至少能够对我们具有吸引力的面容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平均化特征,即某一面孔与某种人群下大多数面孔相似的程度,它被认为是决定面孔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第二是对称化特征,一张脸的一半与另一半相似的程度,这个也跟生殖能力和身体健康相关,相似程度高的吸引力强,这个似乎可以通过化妆来提高对称性;第三是女子气/男子气特征,对于女性来说,面孔的女子气特征越明显越具有吸引力,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女性繁殖力较高的时期, 更看重男子气面孔所代表的高遗传素质, 而繁殖力较低时更看重女子气男性面孔所代表的的个人品质和亲代投资。虽然以上三点只是一个基本的标准,但就目前而言,化妆或是其他手段也能达到这些标准,这也使得对于大部人来说,哪怕无法倾国倾城,具有吸引力还是做得到的。

       一种社会审美现象的背后其实潜藏更多的是一种审美心理,我曾在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著作《快与慢》中读到他对于大脑决策系统的描述,卡尼曼表示,人类大脑其实有两套决策系统——系统1和系统2,而其中系统2能够综合全方面信息,理性的分析判断,系统1则是凭借少数信息就下定结论,人们所谓“第一印象”,光凭长相判定一个人的反应便是系统1的杰作。当然,美也好,丑也好,萌也好,俊也好,都只是刻板的标签和分类,在人类世界之中,人本身远比这些标签和分类复杂得多。科学地判定一个人应从多个维度,否则,谁能保证出众的长相下不是藏着一颗邪恶的心?

       毕竟像北齐兰陵王高长恭这样集俊美相貌和报国忠心的人并非随处可见,“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这是一张脸救了一座城吗?如果不是兰陵王的赤胆忠心、勇武过人尽人皆知,城门守将能甘心效力?当今社会“看脸”风气之下,选举看脸,各大赛事看脸,演艺圈看脸,我们似乎渐渐忽略了这些行为的真正目的,看脸选出来的人能真的为民众做实事吗?比赛注重的不应该是过程的刺激和精彩吗?演员更重要的不应该是演技和能力吗?“晕轮效应”之下,我们所有人都逃不了了吗?如果“看脸”是铁律,那么“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叹难道是无聊之作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