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背景、预设或依据的概念理解

2022-08-13  本文已影响0人  点心灯张权

对于背景、预设或依据的概念理解。

什么是背景、预设或依据呢?

思想史中的定义:在一种文化,一种知识或一种思想也同样有这个知识的起点,后来的人们有的把它叫做基石,有的把它叫做共识,还有的把它叫做预设,也许古代中国人把它叫做道,但是在葛兆光的这部思想始终把它叫做依据。有另外一些思想家把它称为终极原则、终极追求或终极关怀。

虽然它的称呼很多,但它都有共同点,那就是它很少变化,并且作为一切的起点和终点。

我的理解:就是我们生活日常中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理所当然的那些逻辑起点。

背景和依据在思想史中的运用,书中已经讲了很多了,我就不再多说了。我写这篇文章主要是讲怎样把书中学到的背景和依据运用在生活、工作中。

背景就像作画板的底色,底色是黑色,画上红色,就没那么鲜艳了,而底色是白色,画上红色就会很鲜艳。而我们预设的底色就是白色,实际上有很多情况是有其它底色的。

我认为背景可以分为

1.基础

什么是基础呢?就是这些文化或者我们平常里所作出的行为思想都是建立在这个地基之上。

我是中国人,我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是以中国为中心建立的。

比如谈到国家,我们就想到爱国,谈到父母,我们就想到孝顺。

2.范围或情景

依据是有适用范围的。

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失效,在这个范围之内,就有它存在的意义。

比如:在江西井冈山有一种说法叫做小鬼。在当年井冈山地区对参加革命的小孩会戏称为小鬼或者是红小鬼。这是一种亲切的称呼。

同时,对于侵略者日本人会被称为小鬼子。

词语都是同样的词语,但是它表达的意思却反差非常大。

这就是适用的范围不同、情境不同而产生的效果不同。

3.指向

背景、依据形成了我们做事的基础,同时他也指向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我们中国人的依据是道德伦理,所以我们的指向就是家庭、集体、国家。

都说以终为始,其实有时候起点决定了终点。

我们从道德伦理出发,最终也将走向道德伦理,我们就在这个指向之下演化前进。

背景和依据在生活、工作中的运用:

一,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背景也可以称之为语境。

当两个人的语境不同时,一个人诉说自己的观念,而另有人就会说,我知道我知道,而实际上他只是懂得了表面意思,而深层的意思并不清楚,并不知道。所以要想解决观念冲突的前提是了解。了解对方和自己的观念。一种方法是了解自己与对方观念的不同之处,一种方法是了解自己认为知道的那部分是否与对方理解的一样?而这种是否一样就是背景是否相同。

二,背景或依据也可以称之为第一反应。

这种第一反应有生理上的、从基因遗传下来的反应,也有经过后天的社会、文化、习惯而形成的第一反应。但这些反应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经过检验或者认知的思考。

我们要建立第二反应。

所谓的第二反应就是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进行反应。

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看看问题的角度、深度、广度就不同,所思所行就不同。这也就是:一样米,养百样人。表面上是一样的,其实是不同的。

三,背景也会不断的变化的。

有些父母会问,为什么我在年轻的时候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现在的成绩,而现在我的孩子,我给他创造了比我之前更好的环境,而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就是因为原先的经历已经变成了背景,而背景并不是决定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是思想和行动。

我们为什么和西方人的价值判断不同,就是因为我们的背景不同,或者称之为底层逻辑不同。种子不同,到最后结出的果实就不同。

我们读书,不只是把书读完,更重要的是要把书中的思想理解透彻,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结合起来,能够对我们有所帮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