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你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也请承担接受结果的责任
Part 1:你有选择人生的自由
那天因为遇到三件事,让我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冲突。
第一件事,是早上听《晓松奇谈》音频时,有网友问高晓松“如何看待文理不分科”,他回答:
“我当然是举双手支持。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读书人,最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而不能被决定。学生当然会有偏科的现象,但国家你不能偏科教育啊,得让学生自己决定是想学理还是学文,是想考理工大学还是文科大学还是综合大学。”
第二件事,下午逛知乎时看到一个问题“如何评价王蓉的新歌及MV《小鸡小鸡》?”同样是唱神曲的王麟这么说道:
“我觉得现在许多人,如果其他人没按照常理or标准生活下去(不管是哪个领域),就会对其指指点点,进行道德审判。凡是违背了大众的期待,就开始对其指责:多好的一姑娘,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怎么就去唱神曲了呢?所以,你们没必要为王蓉感到惋惜,对于她自己而言,说不定这才是她想要的呢?说不定她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呢?”
第三件事,还是在知乎,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满足于此生仅拿份工资,做一份朝九晚六的工作?”我给下面这个回答点了赞同: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怎么过的权利,不一定每个人的人生都要兢兢业业、都要悬梁刺股,不一定都要做出像BAT那么大的企业,不一定要赚了几百万实现财务自由之后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百年之后,当你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你此刻所有的回忆都瞬间化为乌有。那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其实人生最重要的还是一个过程?
至于题主提的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成立的。他们不是满足于拿一份朝九晚五的工资,他们或许是满足于和家人团聚的那种快乐,满足于可以吃到家乡味道的可口饭菜。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点就是不要一直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否则你就是别人口中的书呆子。”
这三件事中的人虽是在回答不同的问题,但都说着一个道理:
在不伤天害理的前提下,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旁人请尊重。
有一次,我和朋友经过一个建房子的工地,在众多男工中,有一位女性工人特别显眼,她和男工一样,担沙、挑砖。
走出不远,朋友问我:“你对刚刚那个阿姨有什么看法?”
我说:
“我觉得挺好的,用劳力换取报酬,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也许我们第一反应都会觉得她好像有点心酸,需要和男人一样扛那么重的东西。可是说不定那阿姨天生力气大,她还为自己做得了这份工作、能赚更多的钱觉得挺高兴的呢?”
我们常常抱着我们的固有刻板印象去评判他人,除了“女性和男人一样在工地工作很可怜”,还有诸如“在大城市累死累活还不如我在小城市当公务员舒坦”、“杨丽萍成就那么大有什么用还不是没孩子”、“三十岁还不结婚肯定是性格有问题”等等凡不合所谓常理的都可以judge一遍,无论是人生还是生人。
可是,别人喜欢就好不是吗?别人愿意为此承担结果不是吗?这是别人的人生不是吗?
毕竟,我也没有认为在小城市当公务员是一件无聊的事,你又为什么不认为我在大城市累死累活却也经历好玩的事?
毕竟,我也没有认为有了孩子就失去了自由,你又为什么认定没有孩子人这一生就不完整?
毕竟,我也没有认为二十岁结婚太早,你又为什么不相信不结婚是因为男人实在太糟糕?
Part 2:你也要为自己选择的人生负责
当我们高呼“尊重每个人自己选择的生活”时,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走进一个美好陷阱:我终于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
可惜,不是这样的。
事实是,当你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后,你就开始承担这个选择下的任何结果。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男生和我聊起他的现状。他在北京工作了一年后,最终拗不过父母的软磨硬泡,回到了家乡考公务员。成绩出来后,成功录取,家人都很高兴,他却很烦。
他烦不想和父母住在一起被束缚着,却没有能力和底气搬出去自己住;
他烦不愿意靠家人的关系,却还是走上了家人的老路;
他烦在老家的日子单调又无趣,他分外想念步履匆匆却充满希望的帝都。
可当初,家乡是你自己要回的,公务员是你认真复习要考的,如今的生活状态是你自己要选的,现在你说,你烦着一切?
少年,人生不怕平淡,不怕曲折,最怕的是明明是自己选择了现在的生活,却没有责任承担这个选择带来的所有后果。
明明是不够努力,却说自己天生没有学习的天赋;
明明是自己选择了公务员,却抱怨工资低廉青春被浪费;
明明不甘心就此在家乡度过一生,却死守小城不愿离开;
明明是自己没有做好当父母的准备,却认为是新生的孩子拖累的自己;
……
太多,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每次听这样的故事,除了理性宽慰,更多的是无声的怒其不争。
最怕你空有野心,却毫不作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