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道3

2021-06-22  本文已影响0人  幻宇宸空

接着前几天的内容继续学习智慧之道。在智慧之道里,孔子认为学习固然重要,但悟性却更胜一筹,让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真正有智慧的人,虽然从外在因素来说是可以学的,但内心必须有自己的酝酿。那么,什么是自己内心的酝酿呢?

孔子就有4种境界,叫作“子绝四”,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什么意思?第一是“毋意”, “意”是主观臆断,就是一件事情摆在那儿,没有什么真凭实据,拍脑袋一想就说它是怎么回事。这样的事孔子基本上不做。

第二是“毋必”,也就是说他没有抱一种必然的期待,说一件事情必须按照我的思路去走,必然有个什么结果。

第三是“毋固”,也就是说不固执己见,要真正尊重这个事情的规律,尊重它的变化,然后去找它的客观走向,而不是固执于心。

第四是最难的,就是“毋我”。最后能够让自己达到一个浑然忘我的境界,然后去真正完成对客观事物的判断。

其实,人要想真正达到大智慧,最后都是要叩问内心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智慧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人生要有一定的目标方向。什么叫目标?目标就是一个点,就是从我这里走过去,鼻子尖必须碰在那个点上,这才叫达成目标。

什么叫方向?就是从我这儿走过去,那个目标偏左十度,偏右十度,有个夹角,在这二十度之内,只要我能触达其中任何一个点,都在我的方向之内。

从事任何一个职业,学习任何一门学问,最好的境界是什么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孔子有一句话说得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道”指天地大道,天地间真正的道理,也包含着很多知识。“人能弘道”,人可以使这种道义弘扬、扩大,而不是说一个死的道理、死的知识,摆在那里,它就一定能够让一个人丰富壮大起来。“弘道”,关键就是人怎么去把一个道理运用到自己的生命实践中,让自己真正把它激活。

我们的生命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不仅是一种思想、知识的载体,而且是一个可以激活“道”的主体。一切澎湃于心,让我们真正能够在心里面有所酝酿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努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