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

【熊妈·共读琐思】面对自己的孩子vs别人的孩子

2021-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熊妈侯蕾

侯蕾语写,2021-02-25 06:33:48

今天的共读展示了一个特别有价值的话题,那就是当别的孩子跟我们自己的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如何去处理。

其实这一张原本的主题是处理手足之争,也就是说所有的孩子都是我自己的,或者说我们家有亲戚关系,有血缘联系的,那这种情况下有默认的前提条件,就是我们对所有的孩子都有教养的义务,他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是刚好今天在场所有的小伙伴除了后来Nancy进来了以后才出现了两保的情况,其他人家里面都是只有一个,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孩子与他人的争端,其实更多的是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孩子之间。

这是一个完全和手足争端不一样的主题,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因为第一我们对于每个孩子的教养权利义务不同,第二我们对待孩子的宽容度不一样。第三,我们对于如何衡量拿捏给他们提供的教育,其实也是有不一样的看法的,不是说有唯一正确的标准,而是不同的人他的选择会不一样。

比如说最后一个引起了大家不同意见,讨论方向的主题,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来我们家各种哭闹着要自己家孩子的东西,那这个时候我作为父母该怎么办?

现场的小伙伴说,我们要用满足的爱去包容他,去感化她,去让她知道爱不再稀缺,但是这个我觉得前提条件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和是,自己家的孩子,合适别人家的孩子,我们的责任真的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做到的界限和范围其实也是有差别的。

我非常敬佩我的小伙伴们,他们愿意选择用自己的爱去感化对方,包括跟对方的父母去沟通,他们愿意把它当成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去面对去教育,我非常敬佩这种观点,但是在我自己是不会做这样的选择的。

一来是因为我们的影响力在别人家的孩子实际上其实是微乎其微的,他看到的只是到你家来玩的这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在他的整个成长环境中指示很小的一部分,大概只有1%左右,那这个时候一个陌生人给他的教育或者说所谓爱的滋养是不是能够起到作用,有有效的效果,这是我持怀疑态度的。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会有自己的判断,孩子交朋友也好,去跟别人相处也罢,都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是我们给的,当然他自己也会有一些倾向,但是打底色的是我们。尤其在前期的时候,我会尽量倾向于让他接触到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帮助他形成所有之前的价值观。

但并不是说我这样做法就是唯一正确的,但是我认为这么做我是能够自洽的,当其他小伙伴可以自洽的选择,也完全没有问题,只是不同而已,没有不好不对。

我就想到小熊选择朋友的这件事情,那个小女孩一一年级的时候是经常到我们家来做作业的,然后会有一些行为是我并不认同,那后来接触的机会没有那么多,而且大多数时候我们接触的机会都比较浅层,就只是一起在院子里玩一玩,不涉及到回家来深入的接触,那么他身上的很多问题对我来说也只是一笑而过,不影响我,我就可以不关注他。

这个和处理自己的孩子实在是两个非常鲜明的极端,面对自己的孩子,她身上哪怕出现一点点的苗头,我们都不能轻易的放过,甚至有的时候是主动创造一些环境,让这个情形显示出来,以找到跟他深入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我也相信自己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他是能够看出不同的,包括我们表达方式和态度的不同,也会对他产生影响。

我也说过,孩子们在选择朋友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形象和父母的价值观真的非常一致,如果是孩子选择的好朋友,你去跟他父母相互接触,你会发现两个家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我觉得这是积极正向的东西,我不担心孩子有一天会遇到不一样的朋友时,轻易被对方吸引或使没办法判断要不要跟他做朋友,可能很重要,一个前提条件是我相信自己从小到大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已经是比较牢固的。

和昨天我们说那个价值体系信念体系,它的牢固程度也有相似之处,一开始我们的价值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呢?就是父母给的价值观。

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你认为什么样的东西有价值,你认为什么是对的?

当孩子价值观足够牢固的时候,但我并不觉得他一定要跟父母的完全一致,他一定会有修正的,而且人家是走到社会上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接触的对象,这些都会给他修正的机会,并不是说要跟我完全一致,但是我愿意保持在家庭环境中这种价值观相对的单纯状态。

一来这对我来说最简单,最容易不会造成混乱,不会让我自己面临很大的挑战,二来孩子自己面对的环境本身就具备了这种复杂性,没必要让我在家里给他模拟一个拟态环境,恰恰相反,在家里的这个环境越单纯给它的价值关系就是越牢固,他在面对外面的那些不同的价值观时,自己作出选择和判断的肯定性就不模糊,不偏颇,才更有可能。

所以后来很明显小熊也不愿意跟那个小女孩一起玩,不是因为我告诉他了,我没有把那小女孩在我们家的表现,被我看见的时候跟小熊分享,我是跟老公说过的。但是后来在学校里面那个孩子身上也会表现出类似的品质,因为这很正常啊,一个孩子他不可能带两套面具,在你们家的时候是一种在学校,公共场合是另外一种,所以他一定是有一致性的。

小熊会很明确的跟我说,我不喜欢跟这个小朋友一起玩,就是因为她在学校里面有多么光荣的行为,他认为是不合时宜不对的,我对于自己孩子做出的这种选择和判断其实是持肯定意见的。

就是有色眼镜了,也算的,但是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客观啊,本来价值感就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我们在社会上的选择是跟自己相近的人,所谓三观相合,应该没有人会主动去找一些三观不合的人来做朋友,故意给自己更多的挑战,得到锻炼的机会吧。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对于教育别人的孩子,一是有没有这个义务,二是有没有这个权利,也就是说我们留下的教育会不会起作用,也许有些人还会觉得你阅读太好,你对我的孩子产生的影响是我不喜欢的,当然这是属于社会压力的一部分。

再给自己辩解一下,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不好不同,我们只是处理的角度不一样而已,我这样选择并不代表别人也必须要这样选择,也不代表我看到别人这样的选择就一定要改弦易辙。

而且我是希望对孩子的择友观进行我认为正确的影响和指导的,大家跟相似的人在一起,相处起来就会比较容易比较愉快,当然有一天他遇到不一样的人也会遇到挑战,可是因为之前的信念体系价值观比较粗壮,遇到不一样时甄别并且有意识的调整改善融入自己的机会也会更多。

其实我现在马上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因为于浩泽爸爸昨天还在说,今天想把于浩泽继续放到我们家里来,如果他是要长时间跟我们家接触的,那这样的孩子就不可以当做只来做一次客的客人,容忍一下就过了,一定是要有规则的。

所以这个也是我今天会去和于浩泽爸爸聊谈到的话题,虽然看起来他不是那么的好说,显得自己可能比较严厉,有更求吹毛求疵的做法,显得很我,我一直没有找到那个词很什么呢,很膈应或者说让人觉得很矫情。

不管哪一种吧,我们选择共同的朋友一定要找到合适的那个点,大家如果不合适的话就不在一起玩好了,这没什么关系,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能找到适合他的位置。

如果这个小朋友要到我们家来,他需要遵守我们家的规则,一天两天我可以笑笑当做没发生过,用宽容的状态去面对。但是如果要比较长的时间共处,那我们有责任让他理解到,这个家里面可能有个不一样的规则,你可以不愿意不接受,选择不来我们家玩,但是你到我们家来就要遵守这样的规则。

再有一个就是亲疏有别。真正我们会去教育或者替他的父母做一些什么的,这些孩子,其实是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就是意愿。如果没有责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意愿来调节这部分的偏差。

今天还有一个话题其实很有意思,那我们会对别人的孩子格外宽容,其实刚才我说的这些还包括了这一部分啊,如果不是因为对他们就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影响,所以偶尔宽容一下,不要紧的,不需要那么斤斤计较,但是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不是更严苛严厉,而是我们对她有更多的责任,所以给予爱也好,给予管教也好,都是会更有原则性的。

但是这看在孩子眼里就不一样,比如说鹏鹏妈提到的鹏鹏爸爸会对来家里的其他小朋友特别温和,这个时候鹏鹏就会产生心理的不平衡,我觉得这个并不是鹏鹏自己的问题,而是爸爸在表达的时候可能这个差别会比较明显,一个人如果是严厉的,那么他应该对所有人都有同样的倾向。

如果鹏鹏爸爸是只对自己家的孩子严厉,那么可能他有一些私人逻辑,比如说在孩子面前要树立权威,对自己的孩子不能给好脸色,或是像严父的这种感觉,很多老式的传统家庭会有这种传统思想作祟。

在我这里我是经常避免这种很明显的差别发生的,而且我觉得老公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挺好的,就是他不会因为别的小朋友是来做客就刻意表现出不同,对这个也也是个很重要的点,就是鹏鹏爸爸可能是刻意做出来的,他那个他平时的为人未必见得完全一致。

当我们自己的行为和平时表现不一样的时候,孩子是最敏锐的,当然因为里面涉及他的切身利益,可是这种状态对于他来讲一定也会造成情绪压力的状态。

甚至往深一点讲,他会怀疑父母是不是真的爱他,为什么对其他的小朋友就都可以那么好,因为孩子看到的是表层,他可能体会不到爱之深责之切的这个问题。现在我们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在管教孩子的同时让他感受到联结,那么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被消灭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社会压力。比如说有别人看着,那我们的行为就会不由自主的不一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在超市里撒泼打滚非要买某个玩具,我们要面对的就不只是自己的心烦,而且还有周围的人会怎么看我这种他人的眼光带来的压力感。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行为跟自己原先的选择可能会发生偏移,甚至偏到让自己都觉得难以忍受的地步。

要避免这种情况是的,在这之前我就认为这种情况应该是要努力去避免的,也许有些人觉得人前教子背后训妻。在很多人面前表现的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很关注,或者说很能制服孩子,这种行为是好的吧,但是我在这方面确实持保留的意见。

真正能够体现一个人教育孩子水平的,就是在周围的人都不甘于没有任何压力影响的外力压力影响的前提条件下,呈现出的自然状态。

就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要从她一个人待着,没有任何人在旁边看着的时候来表现一样,所谓慎独。

我也能够感觉到自己在有意识的努力去做到,就对自己的孩子和对别人的孩子不要有太大的差别,不会因为我不必为他的将来负责而格外宽容,也不必因为它所处的环境,需要给他一些特殊的照顾。

就像其他小朋友来我们家的时候,我会尽量在第1次的时候就展示出我以后会对他的真实状态,当然还是会有一点点不同的,因为一次和以后一直他们之间还是有微妙的差别,我们即使有意识去拿你还是不由自主的会体现出来,这跟我们从小受到的对待也有关系。

就好像于浩泽昨天他在来我们家,我就会给他提个要求,那你在相应的时间内要完成的必须要完成,甚至还会给她一个下一次来的压力前提,如果你没有默完三首古诗,那么下次就不能来,当然这个有点激励孩子的意思,可是既然说出去的话,那么就要做到。

这也是我今天去跟于浩泽爸爸谈会提到的一个话题,因为孩子来不仅仅是来玩的,他还有学习上的期待,那父母把孩子放在我这里,也是希望能够看到一个进步的,所以会对他有要求就不是那么轻松的状态。

就像你去上学,老师一定不是和颜悦色的,他会有很严厉的方面,甚至有的时候会动用惩罚,为什么呢?因为他要对你的学业负责并不是说不惩罚就一定没办法做到,但是那会耗费更多的管理精力,有的时候我们要取最近的捷径,你面对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你在面对别人的孩子就会更难了。

所以我的选择是真实的呈现自己的状态,我平时是怎样的,我用怎样的方式要求我的孩子,那我也会对你的孩子做出同样的要求,你可以决定接受或不接受。不接受嘛就是不来啊,这个也没关系,我都没什么。对我来说没区别的,我不会上赶着说一定要你把孩子送到我这儿来,我一定要收你的费用或怎样的,我也不会因为收了这部分费用就对这个孩子另眼相待。

这句话讲我相信,如果有人愿意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就是因为我真实的教育风格,他认可并且欣赏喜欢,如果我因为他的孩子过来就换了一种风格,那么他当时做这样选择的必要性也就消失了。

我可以跟自己说,这是在给自己找一个自洽的理由,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想法应该不会改变,我不觉得作为一个父母以外的旁人,我们能够对孩子施加最重的影响,可是我们可以作为他的重要他人而存在。责任越大权力越大,翻过来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

这说来又跟冯华他们做的那种抉择不谋而合了,如果这个孩子是我的孩子选择的小伙伴,他们很亲密的朋友,那么,我也愿意为孩子的朋友多付出一些教育资源和精力。

只是我的做法可能在前期的筛选上会有更多的把控,就像我们对于朋友不一样的定义方式一样。

有些小伙伴可能觉得只要熟悉聊天能谈得来,那就可以当做朋友了,所以他们的朋友这个概念的范围圈很大。但是对我而言,我更愿意把这部分人化为熟人或者是同事孩子的家长,而不会轻易的说是朋友。

那朋友呢,在我的概念里面会有很精准的定义,要求是会比较高的,一旦进入朋友这个圈子可能他的位置就会比较稳固,不会轻易被我划出去,所以进入的门槛是把得很严的。

依然是那句话,没有不好只有不同,包括我自己在某些方面看起来前面对那个小女孩不做特别多的干涉,只是选择以后不主动邀请她到家里来和常要到我们家里来的小朋友,我对待他的态度会跟对小熊一样,这之间是不一样的,我也承认他会不一样,但是依然是在之前就有选择,比如说这个小男孩我判断下来,我觉得他在很多层面上,品德的层面上我是认可的,所以同样是这两个小孩,如果是那个小女孩的妈妈想把他送到我们家来,我可能就会考虑接受或不接受。

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会认为我们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符合社会公序良俗基准标准,甚至在道德层面上相对拔高一点要求的样子,就是在为他的未来铺路,我不需要别人用超过面对自己的孩子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感去教育我的孩子,因为我把我的孩子教育好,就是我对社会的一份贡献。

侯蕾语写,2021-02-25 06:57:13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