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

认知不协调

2017-05-25  本文已影响8人  鸭梨山大哎

认知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由Festinger在195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两种不一致的想法会引起让人感到不舒服的状态,人们会努力想办法避免这种状态。

so easy!

当人们所说所做与自我概念不一致时,就会处于让他们感到厌恶的不适状态。为了减轻这种不适感,他们会进行合理化,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

那么如何减少不协调?

态度与行为间产生了落差,则人们要么改变态度,要么改变行为,总之要为两者间的不一致找到满意的借口,最终使心理落差降到0,实现认知协调。

举个例子

一个主张回收利用的环保主义者总是发现自己不断把汽水罐扔进垃圾箱里,这是他的态度和行为之间产生了不一致。按照不一致理论的解释,为了降低不适感,这个人要么停止往垃圾箱里扔汽水罐,要么改变自己的态度,告诉自己回收利用并不是个好主意;

再来一个例子

最近因为物价上涨,国家为我们发一次性补助,自己报名,普通学生80,贫困160。发钱的那天一个同学就跟我抱怨,说觉得自己家庭条件不好,报的贫困,但是只发给他80。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随口说到谁谁谁家庭条件比他还不好,还不一样也是拿的80,没想到这么一说就管用了,他觉得没有那么生气了。

后来我对照不协调理论分析了这个例子。这位同学产生了认知不协调,因为现实与预期之间出现了心理落差。他觉得自己家境不好,预期应该拿160,可现实是名额不够,他只拿到了80。这一落差导致了不协调和不适感的产生。要减小不适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降低落差。降低落差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降低预期,或者提高现实。在这个例子中,要么说服同学让他相信自己并不是那么穷,就应该只拿80,要么他就必须行动起来,去争取本该属于自己的160。在我看来,他家境的确不怎么好,是应该拿160的,可是决定权在班长和辅导员手上,钱已经发了这个现实又是很难改变的。两个方向的办法都行不通,不协调理论到这里似乎已经无能为力了。然而更深入的看,我们会发现这种困境的出现是建立在一个关于自我本质的基本假设之上的,那就是我们都认为“这个世界是公平的”,穷人就该拿160,不然就只能拿80。但是不可否认,世界上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不公平的,于是我们找到了一种心理力量,即自我信念中关于“公平”的重新认定(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一些不公平的事,反过来说偶尔发生的不公平对大家都是公平的),来支持落差的存在,减小不适感。没想到一句玩笑话竟收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认知不协调的其他

在生活中,这种例子数不胜数,如我们在向朋友介绍一个自己感觉不错的品牌之后,可能变得更加忠于这个品牌;对于自己选择要嫁的老公后,尽管吵架后友人训斥其不好,老婆还是会不自觉地去维护;对于选秀明星,我们经常在选定一位投票之后,会一如既往地支持,等等。

再比如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图文】沟通学课程-认知不协调应对理论的实际运用_百度文库
对认知不协调理论的认识-月神的论坛-搜狐博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