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街巷》72:新增天仙桥前街
【文章:张先德;配图:水梅子】
锦江区有条最长街名的街,它叫新增天仙桥前街。
“宽不过3~4米,长也只有30~40米,小巷两边却有10来家住户……”(引自文中,水梅子摄影)东风大桥西头南侧,与东安南街、迎曦街隔路相望,有一条长仅几十米的小街——护城街。走完护城街,就到了一个小小的十字路口。再往南主街是天仙桥前街,右手边是穿越城墙缺口,渐渐形成的一条无名小巷,俗称“火巷子”。左手边通往府河岸的,也是一条无名小巷,只是无名得更加彻底,连“火巷子”这样的俚称都没有一个。“火巷子”里没有住家户,虽然也开着几扇门,但只是城墙内外顺城南街和天仙桥前街的人家另开的侧门,这些人家的前门、门牌都在两条正街上,对外联系并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通府河边的这条无名小巷却不同,虽然巷宽不过3~4米,长也只有30~40米,小巷两边却有10来家住户,他们并没有旁边的正街可开前门、钉门牌,他们天天出入的住家,就在这条没法称呼的小巷上。小巷北侧的平房很简陋,南侧却是一溜青灰色的高围墙,大门开在接近河岸的地方,里面是公馆式的院落,里面的住户不乏有头有脸的主儿,却与寒伧的街坊常年处于同样的尴尬境地:因为没有巷名,也就没有依附于街巷的门牌号,无法对外通报自家的详细地址。有亲戚朋友同事来家里做客,需要对所在方位和相邻关系进行详尽的解说,但远非每个人都善于进行这样的介绍,而当时市区地图还是个希罕物。就算碰到某个擅长解说自家方位的主人,客人又很少能听懂这样的指点,往往说得越准确、越精当,听者越糊涂,出错率越高,实际找起来错得十分离谱。有时访客会从东风大桥到老东门大桥打好几个来回,依然摸不到火门(编者注:摸不清门路)。还有人来个府河两岸的迂回大包抄,穿过东风路北的东安南街,翻过新东门大桥,走完天祥寺、望平街、均隆街和椒子街,过了老东门大桥而仍不知所以。后来这里的住户学了乖,常常叫客人在东风大桥或者老东门大桥上等候,主人跑一大截前去迎接。这也只限于来访。邮寄信件就莫法(编者注:没有办法)了,信封上写不了地址,根本无法投递。长此以往,令人烦恼不已。也曾试图挂靠在旁边的天仙桥前街上,曾就此伤脑筋的问题和天福街邮局沟通过,勉强对付过一段时间,但信封上的新写法有时灵有时不灵,邮递员常常出错,投递不准,丢失邮件、耽误重要事情的情况难以避免,连邮局也头痛不已。
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终于征得市里有关方面同意,为这条无名小巷特意新批了一条街名,依托旁边现成的街名,就叫“新增天仙桥前街”,这是最拣懒就便的命名法,全成都最长的一条街名由此诞生,多达7个字。别的街名至多6个字,如“大红土地庙街”。有了“新增天仙桥前街”的新名分,这里的住户才解除了此前的烦恼。
20世纪90年代前期整治府南河,这条“新增”小巷两边的高墙、公馆房和破旧平房变成了新楼房,但小巷街面还保留着,有所拓宽,铺了彩色地砖,不再作为街巷,而是一个地下停车场的入口,另一半成了通往河边的单纯过道。
(下篇:《明城墙遗世仅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