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病菌与钢铁]_两个半球的碰撞
本章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是欧洲人越洋征服了美洲,而不是美洲人征服欧洲?针对这个问题,比较一下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时的欧洲社会与美洲社会,是个很好的讨论起点。
以下为本章节一些要点摘录:
○ 先从食物生产方式谈起,食物生产方式决定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的复杂程度,因此可以说是欧洲人征服美洲这个历史结果的一个终极因。美洲与欧洲在食物生产方面最明显的不同,就在于大型家养哺乳动物。
○ 在晚更新世,南北美洲的大型野生哺乳动物发生了大灭绝(也许是被消灭的),这是欧亚社会与美洲土著社会间巨大差异的一大成因。
○ 欧亚大陆和美洲在粮食作物资源上也有差异,不过比起动物资源的差异就没那么显著了。1492年,欧亚大陆上农业已很普遍。只有少数几个狩猎—采集族群既没有农作物,也没有家禽、家畜,如日本北方的阿伊努人,西伯利亚地区缺乏驯鹿的社会,以及散居在印度、东南亚热带森林中的族群,他们会与附近的农民交换生活所需的物资。另一些欧亚社会有家养动物,但是几乎没有农业,例如中亚的游牧族群、畜养驯鹿的拉普人(Lapps)、北极地区的萨莫耶德人(Samoyed)。大部分欧亚社会都从事农耕、畜养动物。
○ 农业在美洲也很普遍,但是狩猎—采集族群占据的土地比例大多了。在美洲,没有食物生产业的地区包括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南部、加拿大大平原,以及几乎全部北美洲西部地区(只有西南角的小片土地上有灌溉农业)。
○ 美洲也有一些地区自行发展出了农业,但与欧亚大陆相比,其发展受到五大因素的限制:美洲的农作物主要以蛋白质含量不高的玉米为主,欧亚大陆则有种类多样而且蛋白质含量高的谷物;美洲作物的种子必须一粒一粒用手种下,欧亚作物的种子则可以撒播;美洲需要人自己动手耕作,欧亚则用家畜犁田,因此一个人可以耕作大片的田地,还能开发如北美大平原般肥沃却干硬的土地;美洲缺乏可以增加土壤肥力的动物肥料;美洲的农事中,脱粒、碾磨、灌溉等许多工作只有人力可用,没有动物可代劳。这些差异意味着,1492年,就每人每小时的平均农业产出而言,欧亚大陆生产的卡路里与蛋白质要远多于美洲。
○ 食物生产方面的差异,是欧亚大陆和美洲土著社会发展迥异的主要终极因。所有使欧洲人得以征服美洲的近因,都可溯源至这个终极因。
○ 欧洲人征服美洲的近因中,威力可与病菌相比的是技术。双方的技术在各个方面都有差距,这些差距的根源在于,人口稠密、经济分工、政治集权、与其他社会频繁互动和竞争且基于食物生产的社会,在欧亚世界兴起的时间要早得多。
从以下五个技术领域,我们可以看到旧大陆与新大陆的差异。
第一,1492年,欧亚大陆上所有的复杂社会都已经使用金属工具了——起先是铜器,然后是青铜器,最后是铁器。
第二,欧亚大陆的军事技术远胜于美洲。
第三,欧亚社会用来使机器运转的能源,远丰富于美洲土著。最早突破能源限制的发明是利用畜力。
在欧亚大陆上,轮子用作能量转换的装置是后来发展出来的,轮子老早就是陆路运输的基础。
最后我们要比较的技术领域是航海。
○ 除了病菌与技术,欧亚社会与美洲社会在政治组织方面也有不同。到了中世纪晚期或文艺复兴时代,欧亚大陆上大部分社会都由国家统治。
○ 要讨论的最后一个近因,就是文字。大多数欧亚国家都有使用文字的官僚系统,也有很高比例的平民能读书识字。文字的使用促进了政治管理与经济交换,激励与指引着探险、征服的雄心,使信息与经验得以累积、传布,不受时空限制。一言以蔽之,文字增强了欧亚社会的竞争力。相比之下,在美洲,只有中美洲一个小区域的一小群知识分子掌握了文字的奥秘。印加帝国发展出一种基于结绳的记账系统和助记手段[称为“结绳语”(quipu)],可是与文字比起来,它的功能差远了,无法作为传递详细信息的工具。
○ 欧亚社会在粮食生产、病菌、技术(包括武器)、政治组织、文字等方面,都比美洲土著社会更具优势。这些优势对后哥伦布时代欧洲与美洲的碰撞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 食物生产成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在欧亚大陆比在美洲早了5000年。
○ 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独立发展出食物生产手段,之后从那些创造中心传播到了其他地区。欧亚大陆的肥沃新月地带、中国,美洲的安第斯山区、亚马孙河流域、中美洲、美国东部,都是这样的核心地区。
○ 肥沃新月地带和中国的农民在定居不久就驯养了野生动物,既然有了自足的食物生产方式,就不必再去狩猎或采集了。此外,欧亚大陆家畜的粪便可以肥田,后来家畜又能犁田,不仅增加了农业的生产力,还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竞争力。
○ 美洲本土的农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狩猎—采集族群的小型“副业”,只能供养稀疏的人口。要是我们接受传统的看法,认为农业在美洲很早就发生了,那么美洲的农业就是花了5000年才发展到可以供养定居村落的程度,而不是1500年或2000年了。在欧亚大陆,我们观察到的是,食物生产兴起和村落出现的时间很近。
○ 除了最先出现农业社会,拥有丰富又易于驯化的动植物资源,欧亚大陆还有一系列地理与生态条件一齐发挥了作用,方便动植物、观念、技术、人群的流通,加速了欧亚社会的发展。欧亚大陆的东西向主轴,相对于美洲的南北向主轴,更有利于生物资源的传播,因为东西向的流动更少涉及纬度变化引起的适应问题。
○ 美洲与欧亚大陆比较起来,地理上的破碎化程度更高。综合语言、历史、考古证据,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大片的连续分布源于一种祖先语言在历史上的扩张,这种语言在各地分化出当地的变种,而后彼此有关又不相同的语言构成了一个语系。
○ 我们已经找出了三组终极因,可以说明欧洲人侵入美洲时为什么占尽了优势。第一,人类早就在欧亚大陆上生活;第二,欧亚大陆的食物生产效率高,原因在于可驯化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第三,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理、生态屏障没有那么难以逾越,不至于妨碍大陆内部的交流。
○ 美洲因为地理、生态屏障的切割,已分裂成许多“孤岛”,社会之间的联系极少。也许美洲文字与轮子的历史反映的是真正岛屿社会的规律,只是美洲社会的隔绝程度没有真正的岛屿社会那么极端。
○ 美洲社会与欧亚社会经过1.3万年的隔离之后,在最近1000年里终于发生了碰撞。在碰撞之前,新、旧大陆社会的接触仅限于白令海峡两岸狩猎—采集族群的互动。
○ 几百年来征服行动的结局是:在适于欧洲食物生产与欧洲人生理的美洲温带区域,人口众多的土著社会大多消失了。在北美洲,存续下来的大型完整社会绝大多数分布在保留区,或其他不适于欧洲食物生产及采矿的地带,例如北极地区和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美洲热带地区的许多土著,也被旧大陆热带地区来的移民(特别是非洲黑人,以及来到苏里南的印度人和爪哇人)取代了。
*书籍信息:[美]贾雷德·戴蒙德, 王道还 廖月娟 译, 枪炮、病菌与钢铁[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