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话说简书历史专题精选历史有意思

七尺白生,众叛亲离,刺股读书;三寸之舌,翻云覆雨,纵横六国

2019-05-07  本文已影响8人  行路_c8ee

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结尾的时候,提到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苏秦在很多史学家的笔下都是如此不堪,苏秦的一生充满着失落,渴望,追求,痛苦,他就是一个平凡的少年登上了大雅之堂,纵横六国,玩弄诸侯,让秦国十五年不敢越过函谷关的人物,可是他不被当时的历史承认。主要是因为他的学说与儒家完全不同,他摒弃政治上所谓的王道仁义思想,道德上所谓的忠君主义,他靠挑拨离间获得六国相印被儒家的道德的所不齿。

而我觉得苏秦如果没有出众的口才和真才实学的话,游说六国只是哔众取宠,联合抗秦就是螳臂挡车的笑谈。可是他做到了。苏秦每次劝说都是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分析利害,辨析道理。也就是因为他在劝说六国之时所用的道义与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王者仁义所背道而驰,在很多正史他的学术总体评价不高。

苏秦在劝说燕文侯的时候,苏秦以曾参,尾生,伯夷来反驳儒家仁义,而这些人代表着孝,信,义;苏秦饱读诗书,不可能不知道,他以最直接的方式向儒家仁义宣战,表示自己一雪前耻的决心。

仁义乃自复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苏秦说假如我孝如曾参,信如尾生,廉如伯夷,以此侍奉大王,是否足矣?大王说:“足矣。”“我说您觉得足矣,我却不肯侍奉您了。”我孝如曾参,天天守着父母,一宿也不肯外出,为此不惜拒绝做官,从而获得了孝的美名。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步行于千里之外,为弱齐强燕而奔走谋划呢。尾生跟女朋友相约于木桥下,女朋友不来,发了大水,他守信不走,抱柱而死。这样的人,不肯诳诞,何能为燕国谋利呢?而伯夷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不肯为武王臣子。他不肯为武王臣子,又何益于您的国家。所以孝廉仁义之人,做不来事。大王必说:难道仁义不好吗?我说:仁义当然好,仁义没有错!但仁义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这可以从中国之后的历史都可以看出唐宋国家内部安定,却饱受外部的骚扰,只有摒弃这种思想,才能驱除鞑虏。所谓的仁义礼智信都是治理国家之策而非克敌之法。

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

燕之所以能够安乐无事,不受到强秦的侵犯,是因为南面有赵国作屏障。赵国之所以不攻打燕国,全因为强秦在后面牵制,而燕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赵国结盟,共同抵抗强秦,防患于未然。

苏秦完全看透七国的形式,通过辩论向各国君主道出了一个现实,道德固然可以治理一个国家,但却不能使国家在强敌环伺中生存,并合理分析其中弊害,直言道德不行,反对儒家思想,提倡文武皆行,马上安天下,诗书治天下。也由此开始了游说其他五国之路。

郁郁不得志。再次发奋读书,刺骨学习。众叛亲离,发誓复仇。

要说苏秦其实也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人物,他的经历更像是励志的传说。

苏秦和张仪共同拜鬼谷子为师,学成之后,他就踏上了开始寻找施展拳脚的路上,他先去游说周显王未果。又去游说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当时秦国刚处死商鞅,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在外奔波一年,苏秦落得“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本人的样子也十分落魄: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本想回家会得到家人的安慰,可是偏偏事与愿违。

他回到家,兄弟挖苦,妻嫂讥笑,连母亲都爱理不理的,外面的风言风语,更是不堪入耳。苏秦心里默默念叨:“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母不以我为子,皆秦之罪也。”不由得又攥紧了拳头。父亲看着自己的儿子落魄的样子。摸摸了他的肩头,带着他到了远处的一个小屋里,告诉他不要灰心。

痛定思痛的苏秦开始再次发奋图强,每当夜色降临,苏秦感到很是疲倦,困乏,都会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脚步都不擦拭,继续读书,一年后,苏秦揣摩出自己的合纵连横之术,他再次出山。

假如年少有为,卿或为妻,而非情。

就是再去游说各国的路上,他遇到了自己这一辈子一见钟情的女人,姬雪公主。苏秦的车队和姬雪公主的车队在雨中相遇,郎情妾意,以琴传情。这本可是一段人间佳话,可是姬雪公主被嫁给了五十几岁的燕文公。岌岌无名的苏秦看着自己的恋人的远去,悲伤欲绝,可是这个伤痛只能掩藏在心中,为了能见到姬雪公主,苏秦来到了燕国,一直一直以另一种方式守护者姬雪公主,假如苏秦年少有为或许也改变不了这样的形式吧。

仗义直言 ,同门情深。

当苏秦执掌六国之印的时候,张仪来找到自己,希望得到重用,他知道自己的师弟才华不弱自己,需要更大的发展平台,他当面严词拒绝和张仪搞了一场对立恩决的戏码,让自己的师弟去秦国获得最大的施展平台。

历史一直都是很奇怪的。苏秦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评价竟然是天下共笑之。笑什么呢?笑自己的才华不自知吗?笑自己不如人吗?

秦国强大,凭各国的实力,都难以单独抵抗强秦,如若各国都争相讨好秦国,将来势必被秦国各个击破。若各国联合,则地五倍、兵十倍于秦。苏秦单凭自己那三寸不烂之舌,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六国同盟。既完成自己的心愿,又默默守护了心里的那个人。

反间,刺杀,繁华之上聚小人。

这时苏秦执掌六国相印,处境却越来越不妙,他由于不断受到燕王的封赏,引发一些嫉妒他的人在燕王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苏秦本是忠于燕国的。从列国的视角和感受上说他是“反复不信之人“还有情可原,燕国人自己也说他是“反复不信之人”,就实在让苏秦寒心。

苏秦见自己再待在燕国不安全,又不能让这个盟约功亏一篑,就假装得罪燕王,逃到了齐国。齐威王用他为客卿。后来齐国一些疑忌他的大臣竟然雇佣刺客向他行刺。苏秦受了重伤,自知不能幸免。齐威王发誓要替他报仇,这时苏秦向齐王建议,在他死之后,以大罪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这样就定能抓到刺客。齐王依计行事,果然不久刺客就伏法就诛。

再回首,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苏秦这个人或许不是十全十美,但是他出色的口才,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不断突破自己的思想。他把诸侯玩弄于口舌之间,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以一口之力直接摆弄着诸侯的兴亡,关系着天下的治乱兴衰,他把外交的魅力发挥到极致,纵横一生,也失为一番精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