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陪伴营3月 ||《先秦文学》06 浅谈《论语》
参与方式:通过自学先秦文学史,自选角度及重点,提交一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的,有自己风格的”先秦文学“讲义,要求字数5000字以上,史料部分可摘抄引用,其他部分须原创,31日前提交。
————————————————
简介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语录集。相传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并由当时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为纪念恩师,担心师道失传而作,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也没有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因大部分内容是人物的言论,所以称为“论语”。
《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和对话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属语录体散文,且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论语》围绕孔子这一中心,成功地刻画了孔子门下众多弟子的形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主要内容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作。作为儒家经典作品之一,内容涵盖了文学、哲学、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理论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的主张。
《论语》在三个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相得易彰。即: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孔子首先确立了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以及待人接物的规范,最后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在治国理家平天下方面给予方法和指导。(这段是书里总结的)
后世影响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儒家思想继承者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为“四书”,使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更加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考试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制之前。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巨大。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嘲解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注:参考书《中国文学史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