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将流浪,流浪远方——记影版《流浪地球》
大年初四,和小伙伴相约去电影院一刷《流浪地球》,作为一个一向易被家国大爱感动的人,在看到各国的救援队放弃回家团聚的机会,掉转车头,返回苏拉维西转向中心为人类地球最后一丝生存希望而努力时,那片燎原的星星之火,令人动容。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在这份震撼之余,记录下自己的些许感触。
当蓝色星球变成钢铁星球
电影设定在2075年左右的地球,彼时的地球因为受到飞出太阳系的影响,地表温度急剧下降,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建造出一座座巨型的地下城。原来在地表居住的人全部被转移到地下城,地球表面没有绿树,没有蓝色的海洋,只有冰冻的世界,肆虐的风雪,冷酷的“钢盔铁甲”。在那一瞬间感到了迷茫——这还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吗?这还是那个充满勃勃生机的蓝色星球吗?这还是那个祖辈们可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球吗?这样一个穿着钢盔铁甲,内里“千疮百孔”的地球和一个巨型的诺亚方舟又有多少区别呢?就像在上海区域穿过裂谷时会有不详的预感一样,冰冷的机械钢铁总会让人感到本能的害怕。我们的家园该是自然的模样,有蓝天绿树,有鸟语花香。为了一个不想让地球变得面目全非的奢望,哪怕一棵树,一点点低碳的善举都有存在的意义。
凭什么活下去
影片中有无数的人离开,牺牲或者被灾难击中,看影片的过程中会扪心自问,如果是我,如果我的团队在相关领域只有我一个人,我有能力与底气用我的专业知识拯救我的伙伴吗?答案是没有。我的专业又能发挥多少作用呢?坦白讲,没找到用武之地。可以说,如果逃离地下城,99%的人会在全球救援的过程中死于非命,当然也可能这批人根本不会逃离地下城。但有时候正是那1%的人的坚持与专业,将人类从灭绝的生死线上拉了回来。改变历史的从来都是少数人,更多人的一生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痕迹,也许真正在乎你的只是身边的亲人与挚友。可以活得平凡而不平庸,但还是想有一项安身立命的专业(技术),就像影片中韩子昂和刘启拥有驾驶运载车的技术,这仿佛能给我一种被人需要的,存在的价值,让我的生活变得踏实。如果我们终将面临世界末日,向死而生,如果每一个瞬间都没有彩排的机会,那为什么不为自己而活呢?为什么不为悸动已久的梦想而活呢?曾以为亲人,朋友是我们太多的羁绊,但当我们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谈心,就会发现,真正爱你的人比任何人都希望你能活出自己,而我们也有义务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有能力活下去并活出自己。
上智下愚
联合政府早就知道救援全球转向中心的任务对拯救地球于事无补,但仍向全球广播了“饱和式”的救援任务,无数多的救援队队员在途中牺牲。联合政府早就知道“火种”计划的存在,仍打着低功耗状态的幌子,让空间站的宇航员进入休眠状态。“所以一切都是演戏咯?” 突然觉得可笑,仿佛平头百姓变成了一个个在舞台上演出的小丑,被联合政府玩弄于股掌之间。不过也难怪,一向都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旦民众过早地知晓事实真相,恐慌混乱之下,也许没有全球各大转向中心的重新启动,地球只会加速撞向火星吧。做个“愚民”也不错啊,知道的不多,在地下城中继续往常的生活,在风波平静之后,还有机会膜拜一下人民英雄,日子照常过,生命继续流逝。一旦知道的过多,反而会处于两难境地,就像刘培强中校在得知联合政府已经决定放弃地球,沉默地坐在中控室一言不发之时,我想他的内心是备受煎熬的吧?当然也有继续装睡的同僚,不知道是看透了自己的归宿还是胆怯?坐以待毙,自我麻醉。“一将功成万骨枯”,很敬佩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英雄,但在英雄背后倒下的千千万万牺牲的战士,又有谁能记得呢?惟愿联合政府能体恤下情,不做无谓的牺牲,不放弃吾辈愚民。如果心怀敬畏,就应该会想到此时此刻的安稳生活也是无数人的牺牲换来的,心怀感恩,做该做的事吧,人生转瞬而逝,不要为自己徒留遗憾。
我们终将流浪,流浪远方
影片结尾处,人类与地球进入了真正的流浪阶段,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要经过千秋万代,穿过很多很多的星系,找一个新的太阳系,然后停止流浪,重建家园。其实流浪是当代许多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吧,北漂青年的流浪,远离故国的流浪以及精神的流浪。被迫或主动地选择流浪,在流浪的过程中寻找归属感,寻找自我。有些人的流浪是兜了一个圈子,然后回到起点;有些人的流浪是一直在进行时,也许只有见过天大地大,才知道自己终将去往何处吧。青年人的焦虑大概也来源于此吧。那就去流浪吧,背好行囊,带好干粮,活下去,为了起点处的一盏灯,浪下去,为了一颗悸动的心。“吾心安处是吾乡”,愿每一个流浪者都可以找到心安处。
(一刷之后有感而发,其中影片细节的不合理之处,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