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与自我表达

2017-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天者Lee

曾经认为自己是个封闭、寡言的人。2014 年年末,微信做了一个朋友圈的年度总结,盘点你一年中送出的赞和收到的赞,还有一句文案「点赞太容易,当面夸太难」。我的总结很是寒酸,送出了个位数的赞,收到了个位数的赞。

在三个月前突然地分手之后,我的生活陷入了一片荒芜。曾经我对前女友说,我每天讲出的 80% 的话是说给她听的。我平时又是一个与同学室友相处清淡的人,自然不会把这 80% 的话讲给别人——也没有人会听我的絮絮谈——于是分手以后,我每天少了 80% 的言语表达。

这段日子里,我时长在宿舍眺望窗外,和平东桥上永远是不息的车流,我会想车上坐着什么人,是喜是悲;每天的楼下的停车场都会有一只乖巧的寻回犬和他的主人,主人把网球抛出,狗狗把球叼回来,主人默默狗狗的头,如此循环,看的人要忘记了时间。

说是忘记了时间,内心却是无比的焦虑。外表沉默,内心却极度渴望融入周遭的世界,即便并不清楚融入干什么。于是我变得焦虑异常,也是在这异常的焦虑中,对微信有了更大的依赖。

加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群,读书交流群、Python 交流群、二手交易群。开始的时候不说话,但是频繁的打开微信,看别人说的每句话。我在这样旁观别人的与我与我没有任何关系的对话过程中,仿佛找到了那样一丝存在感和参与感,以至更加停不下来。

与此同时,更加爱看别人的朋友圈了,看别人在旅游、看别人秀恩爱,看别人发电影票票根照片。开始习惯给别人点赞。微信的点赞通知机制是点赞之后好友点赞会有提醒,于是仿佛与这些好友都有了切实的联系交流。

某天去了玉渊潭,在拥挤的人潮中勉强拍了几张照片,回去整理照片的时候竟然有了发朋友圈的冲动。很认真的选出了九张照片,裁剪、调色。最后一张是的傻傻的游客照,也是处理起来相对最繁琐的,需要把人脸抠出来,身后的风景要用曲线工具把曲线调成 S 形,以有更好的对比效果;人脸要把曲线上拉,使黑黢黢的面部白皙起来。不想照片处理好以后,兴意阑珊,对发朋友圈无意了。一周以后,清明放假,朋友圈里各路同学游山玩水晒照片,又有了发朋友圈的心思,遂付诸行动。

这次晒照片收到了26个赞,简直超过了之前朋友圈赞数总和,还有一位同学评论「光光你白了」。我史无前例的在朋友圈中感受到了关注和赞同。

这次以后,我慢慢惊觉一件事情:现在,我做一件事情,竟然多了一种目的:怎么把它在朋友圈晒出来。看纪录片《太阳之下》的时候,想着截取哪些片段发朋友圈;用 Kindle 读书的时候,想着标记截图,再以什么样的语气发朋友圈。当然,我遏制住了自己的表达欲,这些最后都没发出来。

反思自己的如上种种,我发现了自己的表达欲,或许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或许是因为感情空窗?总之心在喧嚣,落不下地。我只能告诫自己:走出浮躁,聆听内心。发朋友圈没什么不好,可是还有更多同样意思的事情。

唉,不说了,这篇文章写完先发朋友圈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