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一颗童心走进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何谓“会变小孩子”我认为就是教师要有“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索,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
对此,陶行知还说:“您不可轻视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你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架纸飞机飞不上天,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一个伟大的教育者,对儿童的心灵世界竟有如此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我们只能说,陶行知先生的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同时又是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
虽然我们在世俗中慢慢地被同化了,变得世故圆滑,缺少一颗纯真的童心,和孩子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但只要我们放下所谓的身段,所谓的成熟,所谓的无所谓,努力地和孩子们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逐渐地我们就具有儿童般的兴趣,儿童般的思维,儿童般的纯真,儿童般的情感。
儿童般的兴趣。我们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我和孩子有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我们便多了一条通往孩子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孩子们发现老师和自己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时,也会把老师当做自己的朋友。另外,老师孩子们在一起时最好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学生也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感就没有了。
儿童般的思维。我们遇到问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要学着用儿童的思维去看待一些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我们真正地理解学生,从而有效的教育学生。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吗?
儿童般的纯真。童心是纯朴朴,真诚,自然,率直,而这些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作为成人,生活阅历让我们成熟,社会经验让我们练达,人生挫折让我们机智……但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毫不妥协,是作为教师的追求和人格力量。也只有这种力量才能教育和感染纯朴的学生。
儿童般的情感。和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幸福,一起痛苦。这在成人眼里无非理解,但在孩子眼里这时非常自然的。我们教师怀着儿童般的情感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孩子就会真诚的对你,和你交朋友。
我们只有怀揣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