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笔记 1:中国历史的时空坐标系与商周之变
施展老师在的《得到》上开了一门课,叫《中国史纲50讲》,属于一门大历史课程。施展老师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剖析,听起来十分过瘾。努力做一系列的笔记,跟随这门课程,希望能够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
中国历史的时空坐标系与商周之变
一、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历史可以分成四个大的时间坐标点
-
商周之变:诞生了“中国”这个概念,这个“中国”更多的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描述,而是代表文化的最高程度,这种理解方式影响深远。这个阶段也逐渐形成了普世主义价值观,社会组织形式走进了成天下共主分封割据的封建时代
-
周秦之变:中原从分封割据走向了大一统,中国历史也不再仅仅围绕中原,中原和草原的相爱相杀相互塑造成为了历史的主线。
-
唐宋之变:中国从豪族社会彻底转向平民社会,贵族不复存在。
-
清末开始持续至今的古今之变:是今日中国的雏形。中原,草原,海洋,西域,高原,真正融合为一个关联的整体。
二、从空间上来看,中国历史可以分成五个大的空间坐标点
- 中原
- 草原
- 海洋
- 西域
- 高原
其中,“中原-草原-海洋”是主线,而“西域”和“高原”则是辅助线。而在主线之上,不同时代也有差异:古代中国,中原与草原的相互博弈是秩序的创生线,中原和海洋只是秩序的传播线;在现代中国,中原与海洋的关系则变成了秩序的创生线,中原和草原是秩序的传播线。
三、中国的本质在于谁是文明的中心
古代提到“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央”,是全世界的中心。这个中心,不是地理上的意义,而是文明意义上的中心,古人管这种地方叫做“中国”。而如果按照这个意义,“中国”这个意义,在历史的过程中,就不见得是今天我们说的这片土地了。
何尊记载,周武王欲 “宅兹中国” 司母戊方鼎四、商周之变,是世界观与价值观之变
同时,这个文明指的不是某个族群的文明,而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文明。周取代商的时候,周王打的旗号并不是天命降于周人,而是天命将于周王。虽然一字之差,但在世界观上完全不是一个层次。如果强调“周人”,其眼中仍然只把“周”看成高人一等的族群,和“商人”的世界观是一样的,这将无法获得其他族群的支持;强调“周王”则不同,他不仅代表“周人”这个族群,也代表其他族群作为天命的代理者。这就是一种普世价值的世界观了,代表了天下的正义。
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进军路线五、商周之变,封建之制
周取代商,不仅仅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更迭,也是统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变更。
周采用的是“封建”制度,周王把国家分封给亲戚和重臣,并有这些人进行逐层分封。只有这种封土建邦、分封割据的状态,才叫做封建。历史书上把从商周到清代整个历史时期都叫做封建社会,是有问题的,但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概念一直如此。
封建社会的一大特征是,最高统治者是没有权力干涉诸侯国内部事务的,诸侯们确实是最高统治者的封臣,但某种意义上也像是个合伙人,都有比较强的独立性。随时间发展,天子的权威性越来越弱。作为天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如何打破诸侯掣肘,而诸侯也同样面临下层诸侯大夫的掣肘。天子也好,诸侯也好,士大夫也好,加上对自身领地的管理权威,成了其无所不用其极的最终目的。
争斗过程中,周天子逐渐衰落,历史的主角就变成了那些诸侯。而诸侯们彼此不断竞争,最终终结了中国的封建社会。
东周时期大大小小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