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五)品味家乡的味道
品味家乡的味道
——汪涵著《有味》
星期天,我到图书馆看了由湖南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汪涵写的《有味》。在《有味》这本书的封面上,汪涵写道:“木匠、墨工、折扇坊、油布伞、竹林、河流这些,都会比一个人更为长久地活着,它们比其他复杂的东西,更值得去记录。”书里作者叙述了经常去长沙一个叫靖港的小镇上散步,与那里的老人、孩童交谈,听闻鸟儿的自由鸣叫,看淡蓝的野菊自在盛开,那些有感悟的人和事在他的脑海里像野菊花一样生长,而当它们变成文字后,变得香气四溢,成了有家乡味的故事。
《有味》这本书,汪涵在《靖港香干》这篇文章里,写了小时候有一回,他被一种浓郁的茴香吸引,这种味道牵引着他来到磨坊,看见一个老人在石磨旁边,白白的酱汁在石磨下流淌,里面弥漫着浓浓的豆香,他从老人手里买了两片香干,小小香干在汪涵幼小的心灵里泛起了漩涡。成年后,他到靖港百年老店——李家香干,亲身体验了一回从黄豆制作成香干的过程:“泡豆、磨糊过箩、煮酱、点卤上豆腐脑、打块、切块榨压、卤制、白坯、渗泡盐水、煮豆干、晾晒”,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工序,被汪涵写得清清楚楚,平常的豆干,渗透着家乡的味道,不管汪涵走多远,都能顺着这味道,用那些温暖的文字,抚慰他的心灵,感受生活的甜蜜美好。
糍粑的味道勾起汪涵童年的记忆,《糍粑》一文里写了一次过年的时候,二表哥带汪涵到五舅家看几个大汉子打糍粑。好奇的汪涵看见五舅把煮好的糯米倒到石臼里,那群汉子洗干净手,各拿一根干净的大木棍,然后一起挤到石臼边上,一起把大木棍放在石臼里乱剁,嘴里不约而同喊到:“腊月八,打粑粑,打得好,大家呷。”那热闹的场景,木棍扬起的线条如此优美,捣在石臼里发出的咚咚声,仿佛是动听的音乐,深深吸引着汪涵,巨大的糯米香味弥漫开来,品尝柔软富有粘性的糍粑,从此汪涵缠绵的思绪里多了这种家乡才有的挥之不去的美味。
汪涵说,假如有两条命,他要拿一条来做一个快乐的木匠。在《有味》这本书的《木盆盛满漂流声》这篇散文里,汪涵写了一次到木匠师傅于爹铺子里学习做木盆的事,他和于爹一起劈木头,刨板子,弄出一大堆板子,还把它们箍成木盆。在汪涵的幻想中木盆像银币一样闪光,他觉得木盆里面有很深的禅意,木盆就是漂流的使者,载着他漂呀漂,漂离家乡,漂离亲人,漂在奋斗的路上,一路颠簸,抵达梦想开花的地方……无论漂到哪儿,木盆的木质味道传递着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油布伞》一文里记叙下雨了,汪涵把满街的油布伞比作是盛开的莲花,记忆的匣门因此被打开,在雨中,在苏州的养育巷,那里有汪涵童年最温暖的一幕:雨水慈祥地降落,如音符般,一把黄色的油布伞散放着淡黄的明亮,如一朵莲花缓慢前行,伞下奶奶牵着他,他欢快地跳跃,用细碎的脚步踢着雨水,此刻的汪涵竟然有了一种被仙术笼罩的感觉,多么温馨的情景,这一画面在汪涵的心里永远定格。雨声如梦,油布伞渗着浓浓的乡情味道,可以用油布伞写许多故事的开头,这故事是枕边呢喃相思,是心底的陈年佳酿。
《有味》里其中《墨想》一文,还写了汪涵小时候一次看《笔中情》电影,这部反映书法家的电影情节平淡,但是有一个洗笔的镜头被导演拍出魔幻来了:“当笔被渗入池子里,电影视角也被挪到水中,一大团墨由浓变淡,最后无边蔓延开来,丝丝缕缕流淌于水中,如烟雾般往上升腾……”这个画面令汪涵如痴如醉,从此他爱上了墨的色彩和气味,爱上了书法艺术,只要有空闲,他就磨墨写上几个字,陶冶性情,放松身心,乐在其中。
《有味》这本书里汪涵用文字去实现日常生活的拼贴,努力用香干、糍粑、木盆、油布伞等这些寻常小物件,做成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从中品味渗透乡情独有的味道,这味道润泽他的心灵,让他过更加安心有味的日子,过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