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菜鸟成长记上班这点事儿

写好分析报告是一项边际成本递减的工作

2017-08-01  本文已影响53人  a6011b5962b5

让组织的每个人都意识到:把每份分析报告都看成可以重复利用的成果是最高效的工作方法。

                                                                                                                                                     ——大手

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是:员工把分析当作负担,且不清楚如何做分析。

第一部分:围绕目标收集“情报”

在一次部门内部会议上,交流如何写分析报告的时候,我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从你们坐的地方向外看,你们看见了什么?有些同志看到了走廊里面的人,有些同志看到了走廊里的灯光,有些同志看到了门口的窗户,有些同志什么都没有看到。我又问了第二个问题:你们看到走廊里有几盆植物?每个人都回答看到了。为什么第一次问的时候没有人看到这个事实?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需要看到植物,或者说我们需要看到什么?第二次我们看到了,是因为我们有目标,目标指引我们看到了我们关心的事实。这个小故事和写分析报告有什么关系?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目标,我们的分析报告所陈述的事实很有可能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而往往我们又会非常容易忽略这一点。

好像全世界的每个人都掌握了这个写分析报告的套路:第一部分先写现象(事实或者问题)、第二部分写分析(定位原因),第三部分再写行动(解决方案)。我看到的报告有90%都是这么写的,我不是说这么写不对,“金字塔原理”就是这么教的,当然是对的,但是这么写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更容易看懂报告,而不是让写的人更准确的思考。如果我们的思考也按这个顺序,从上面的小故事第一个问题答案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很容易被我们已经掌握的事实给局限住。因为在目的不清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看到我们直接看到的事实,或者说是我们意识到我们已经看到的事实;而不是所有我们能够看到的事实,或者说所有我们应该看到的事实。如果我们没有掌握所有的事实,很容易导致报告的分析结果不准确或不全面。

为了让我们更高效的思考,我们必须在一开始就明确目的,围绕目的而不是事实展开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写这个报告?我们想得出什么结果?这个结果对我们的下一步行动有什么作用?分析报告的输出结果一般有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明确的观点和选择的依据。不论我们要输出的结果是哪一种,分析的目的都是为了指导下一步的行动。

报告的所有结论都必须以事实为基础,所以事实的收集是分析报告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而收集事实必须围绕目的来开展,并且一定要全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关键点,找到原因背后的原因,并确认我们的分析结果可以解释所有的事实,确保我们的方案可以达成目标。

第二部分:给自己设计一个连线题

小时候你一定做过连线题吧?这种题也叫找朋友。我非常喜欢做,因为很简单,比选择题还容易,每个选项都必然要和另外一边的选项连接起来,相比选择题的四选一,连线题相当于N选N,难度低75%。

写报告的时候怎么来设计这道连线题呢?连线题有两边,一边是事实,一边是行动(对应输出解决方案)、观点(对应输出正确的观点)、利益(对应输出选择依据),我们用最常见的解决问题的分析报告来试一试。

最近一段时间我部门经常做一个分析,叫设备退服率的分析,因为这个指标持续落后,而且非常影响客户感知,我们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分析报告的目的就是找到提升退服率的所需要采取的行动。

首先我们要罗列与提升退服率所有相关的事实,罗列的方法可以用结构性思维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按地理区域,展示不同的区县的情况;按对整体结果的影响程度,展示TOP20的情况;按不同影响因素,展示停电、光缆等引起退服的原因情况;按主观和客观,展示资源上的不足或主动性的不足情况;按管理和执行,展示管理上的不足或执行的不到位情况。不同的维度可以看到不同的事实,不同的维度还可以相互嵌套来展示,不要怕多,就怕不全,越多维度看到的细节就越多。

其次我们要罗列与提升退服率我们能采取的所有相关的行动,罗列的方法与罗列事实的方法类似,也可以用结构性思维的方式分类:比如按专业分类,分传输、配套专业分别能做什么;按公司层级,分为市公司和县公司分别能做什么。只要是有助于提升退服率的行动都可以列出来。

两边都列好后,我们可以开始连线了,每个事实都要和至少一个行动连接起来,但是尽可能遵守一个规则:1个事实可以对应1个行动,如果做不到,也尽可能不要多个事实对应多个行动1个行动也可以对应1-N个事实,但是不能多个事实对应多个行动,如果无法实现这个结果,则说明我们的分类还不够清楚,这个方法可以参考麦肯锡的逻辑树和要点树分类方法,直到实现这个目标。

连线的方法让我们可以从事实去找行动,发现我们忽略了的行动;也可以从行动来找事实,发现我们忽略了的事实,相互促进。连线做好了,其实整体情况我们就想清楚了。要验证你是否想清楚了,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自问自答。

第一个问题:当你把事实与行动连接起来的时候,你一定要想清楚,你这么连接的假设条件是什么?比如办公室没有水果了,我安排小王去买水果。这里的事实是:没有水果了;行动是:安排小王去买。假设条件是:小王知道哪里能买到,且他会听我的指挥。所以行动能不能解决问题,关键在于你的假设是否成立。假设条件一般是你默认必然正确的事情,大脑会自行帮你判断,但有时候这种判断会出问题,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如果一旦一件工作没做好,但是又找不到原因,那一定是在我认为一定不会出错的地方出错了。很多次经验都验证了我这个观点。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这个行动能解决这个事实所对应的问题?它解决的是原因,还是结果?有时候事情比我们想想的负责,可能我们第一次看到的原因,其实是更深层次原因的结果。比如员工工作质量较低,表面上看是能力不足,应该加强培训;但可能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员工之间相互协作难度较大,降低了效率和员工的积极性,应该优化流程,建立协作的文化。

第三部分:展示你的逻辑

前面我们已经罗列了很多的事实,也制定了很多的行动计划,现在我们需要判断,这里面哪些是更重要的,或者最重要;哪些是真正的原因,或者是原因的原因;你一定要找到最重要的部分和最底层的原因,把他们展示出来。因为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事实都放到报告里,所以你必须展示最重要的部分,其实你展示的事实就是展现你的问题解决思路。这里你需要注意每个你展示的事实,分析这个事实产生的影响,找到背后的动机,明确起作用的关键因素,最终制定对策和行动步骤,所有这些都要有相互呼应,而且每一个事实和行动之间的所有环节都要有明确的逻辑关系。

不知道你是否读过这样的报告:把事实和分析都去掉,解决方案依然成立;制定了解决方案,但看完了还是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如何行动;事实和行动之间找不到可见的因果关系;整个分析不知道是为了什么目的,只有各种信息的罗列。这样的报告其实是在浪费你自己,也浪费读这份报告的人的时间,不如不写。

第四部分:你必须把每份报告都当成成果

前面讲了这么多写报告的步骤,可能你会觉得这样写报告挺麻烦的,如果你仅把报告看成是负担或者任务,不想真的通过这个分析来指导你的工作,并达成目标,那你很难认真对待。如果你体验过一次以上,通过分析找到真实有效的行动,达成了目标,你就会认真对待分析工作,把分析的结果作为成果来使用,并把它看作你的业绩,你才愿意花费时间把报告写到你能够写到的最高水平。

我们绝大多数同志在岗位上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不怎么变化的,同样一个事情,不同的阶段,我们要写很多次类似的分析报告。其实写报告是一件边际成本递减的工作,如果你针对某件事的第一次报告写得非常完善,当你第二次要写的时候就一定更轻松,当一件事情你想得很通透的时候,你会更加快速的找到关键的点,因为影响的因素你都清楚,可能不同的阶段重点因素不一样,但你一定会更容易找到这个重点。边际成本递减,意味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会更轻松。

我问了一些经常写分析报告的员工,每次写分析报告的时候,是重头开始写,还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面写?每次罗列的事实是否类似?每次提到的解决方案有什么不同?有多少是参考上一次写的内容和逻辑?你不参考之前写的报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非常遗憾,做到边际成本递减的员工非常少,更多的同志是重新开始写,罗列的事实也是凭感觉,上次的内容和逻辑已经基本忘记了,唯一可喜的就是,解决方案和上次的差不多,因为我们能很快想到的就这几招。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体会过认真的分析对行动的有效价值,所以没有非常迫切的愿望要分析清楚。于是每次的报告质量都不高,也就没什么利用价值,下一次重新来过似乎也没有损失什么,时间久了,我们甚至忘记了还要看看上次的分析结果。

好的报告都是可以作为成果保存起来的,而且可以作为今后工作的一项非常好的指导,帮助你下一次的思考,当你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可以大幅的提升你的效率。另起炉灶的方式,浪费了我们大量的工作时间,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份分析报告,这样我们写分析报告的时候就能够边际效用递减,工作也会越来越轻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