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018-07-23  本文已影响0人  lwy呃呃呃

    “人性本善,很少有人会去故意伤害别人,只不过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在做认为自己对的事的时候,如果伤害了别人,可能就是防御的结果,而并非出自本性。”这是出自心理学书中的一段话。

    的确,人性本善,可是本性的善良也是一定有所限制的。善良,就是一种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在我们刚出生之时,我们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为什么有些人的善良总是摸不清看不着呢?或许是因为后天的环境与成长所造成的。只不过他的原本的善良减弱了一些,没有那么显现,但是他的人性本善还终究是有的。人不管经历了什么风风雨雨,人的本性之善是永远都无法抹去的,少的只是他的本性渐渐消散了些罢了。

    回到原话题,我们所谓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和“人性本善”都是出自《孟子》的。 先说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这个话题。孟子认为,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说到仁,可能我们想到的词语就是仁爱、仁慈和善良,有时候当我们明明知道这个人不值得同情,他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当我们一看到他们的可怜或者寒酸,我们的内心不由自主都会升起同情心,不管这个人以前是怎么样的;说到义,就是讲义气和道义,孟子曾说“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会给别人,也不会从别人那里拿取一丝一毫。”可见,孟子对于义的看重,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时,我们明明知道它是错的,可我们还是那么去对待别人,不尽使我们产生了羞耻之心,而产生之处就是出自义;说到礼,我们会想到礼物、礼仪和礼貌这几个词语,在我们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是无法逃脱礼节的,比如朋友生日,我们精心做出来了一个礼物,这不仅表达了一种情谊,更多的是一种礼而衍化出的恭敬心;说到智,我们会想到智障、理智和智慧这一类的词语,在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能总会在争论“是非”的时候,其实已经渐渐地远离了事情本身,而逐渐成为了烦恼的混战,而这个时候,聪明的人始终都会保持理智,我们在判断是非的时候,必须要拥有理智,理智的去决定每一件事情。

    然而这些仁义礼智都是本我固有的,即是人的本性。正如前面所说,人性本善是永远抹不去的,那么同样人的本性也是抹不去的。有一个词语“本性难移”,意思指物体原有的性质,习惯无法更改。他可以说是他本我固有的,也可以说是他后天带有的本性,习惯了,而无法改变。

    我们总会去想,人的本性就是“仁义礼智”,可为什么在我们身边的人却不曾发现有过本性。而孟子正是解答了这个疑难,只是我们并没有去探索进去,所以并没有发现什么人的本性,什么“仁义礼智”罢了。如果“仁义礼智”这四端得以发展,那么它就会发扬光大。如果它没有得以发现,它自我就会慢慢减弱从而衰竭一样。

    因此,即使每个人都有本性,但没有得到发展,那么他的道德仁义很多方面都还是缺失。孟子在这一章中,着重告诉了我们后天发展的重要性,后天发展决定了我们的一个习性和朝向。而人的本性,正是需要借助后天的发展得以成长。人的本性不落于外表,落于内心,只有内心得以发展,我们的仁义礼智才可以舒筋活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