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半生尽遭白眼冷遇
自古以来,没人不爱聊八卦、听八卦。会说八卦不是什么大本事,但是能将八卦有理有据的说出来,那才是真本事。
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无论是文化名人,还是历史英雄,关于他们身上那些已经众所周知的信息我们已经“免疫”了,但是那些隐秘的生活却一直是我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在看到谭伯牛的这本《应解人间不自由》的介绍时,我第一时间就来了兴趣。
“林徽因经历了什么,会被钱锺书写小说影射?”
“金岳霖被称为‘情痴’,我们可能误会他了?”
“沈从文长信追张兆和,让不喜欢自己的人回头,他写了什么?”
“拯救萧红的护花使者萧军,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家暴男’的?”
……
作为一个资深吃瓜群众,在看到这些“瓜”时,是绝对不忍错过的。
谭伯牛在《应解人间不自由》里用29万字左右的篇幅在书中讲述了7个名人的故事,他们分别是林徽因、胡适、郁达夫、沈从文、萧红、唐生明和顾维钧。虽然很想按照书中的顺序依次往下读,但萧红的《呼兰河传》后劲儿实在太大,这么多年过去,依旧难以忘怀书中的“团圆媳妇”,所以我选择了先看萧红的故事。
提到萧红,可能有不少人对她最大的感触都像她评价自己那般:“半生尽遭白眼冷遇。”确实如此啊,在她那短暂的人生中,虽然也有过一次又一次温暖的星光闪现过,却也终究如绚烂的烟花般转瞬即逝。她曾得到过、拥有过,但都从未长久。无论是家人的爱,萧军的爱,端木蕻良的爱,都太过短暂。说到底,其实相比爱萧红,他们更爱的是自己。
父亲或许曾爱过萧红,但在萧红执意违背他的意志,拒绝走上他为她选择的道路时,他对这个女儿的爱就已经消失了。
萧军或许也真的爱过萧红,在他们第一次相遇时,这个美丽且满腹才华的女子就已经深深吸引了他。但是,在后来的相处中,自私又自负的萧军渐渐发现,萧红的才华其实是远在自己之上的,大男子主义的他又怎么能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呢。更何况,人的本性是难以改变的,萧军能在一眼之间爱上萧红,自然也会在另一眼之间爱上他人。所以爱是会消失的。
至于端木蕻良,他对萧红可能更多的是“怜爱”吧。萧红在临汾与萧军分别后,与端木有了更多的接触,常常主动与端木谈创作,谈她的身世,而这些,都是后面两个人能够走在一起所提前打下的基础。
可是终究,这些人还是在不同的时间放弃了她,让她一个人独自走下去。
萧红说:“我总是一个人在走路,以前在东北,到了上海以后去日本,又从日本回来,现在到重庆,都是我自己一个人走,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似的。”
萧红的人生是孤独的、凄凉的,但也是温暖的、感恩的。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都依然在为他人着想。只可惜,命运从未怜悯过她,或许她也不屑于要这样的怜悯吧。不然她就无法将自己的苦难隔绝在外,从而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写下《呼兰河传》和《生死场》这样的作品。
作者谭伯牛在《应解人间不自由》的前言中说:“一切在历史上有名字的人之所以成为那个人,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她)有这些八卦,他(她)才那么著名,那么成功。而是因为他(她)已经成为那样的名人,我们才会对他(她)的八卦感兴趣。”萧红如此,其他人亦是如此。
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已经很出名,仅仅只是一个个普通人的话,可能我们永远都不会对他们的故事感兴趣。但很庆幸,因为他们的出名,也让我们看到了原来世间还有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