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些事儿
我总是这样想,如果当代哪位作家能够按照真实发生的历史,把1912年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故事写成一部小说的话,它的精彩程度必然远超《三国演义》,因为三国只有英雄肝胆,而民国不仅有英雄肝胆,更有儿女情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4380332/1d10876a199013e0.jpg)
上次和一个朋友讨论起历史,我说我最喜欢的时代就是北洋军阀的那段岁月。朋友做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然后就是一顿反驳。是啊,一段民不聊生,遍地尸骸的岁月有什么值得怀念的呢?其实不然,正如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会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我在北洋看到的是永不磨灭的侠骨柔情。
什么是北洋?初中的历史教材里这样提到,“再造玄黄”的晚清重臣李鸿章为了抵御外辱,在曾国藩的指示下招募了一支“淮军”,著名的北洋水师正是由淮军发展而来。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这只“纸糊的老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尽管北洋舰队是败了,但这就是北洋的开端。而要说到北洋军阀,第一个要讲的人就是袁世凯,那么袁世凯和李鸿章有什么关系呢?袁世凯早年在朝鲜干了件和汪精卫冒死刺杀摄政王一样的事,深得李鸿章的赏识,于是李中堂安排他到天津小站按照德国军队的编制训练新式陆军(后来在这些新兵里面走出来了五位总统和九位总理)。这就和孙中山创办国民党之后,让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当校长是一个道理,也就是说不管是北洋时期的袁世凯还是后来国民政府时期的蒋介石,在他们风光无二的时候,中国的大部分将军,都是他的学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4380332/0cb5bf8feabf29f1.jpg)
袁世凯真的应该感谢孙中山。如果不是孙中山,老袁可能真的就在家里赋闲到老死了。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孙先生意识到维新派那一套温和的改良模式是解决不了眼前问题的,要“振兴中华”必须要革命。但是孙中山没有军队,对外只能往欧洲美国跑,希望列强能停止对清朝政府的各种借款和扶持,对内疯狂的号召和拉拢各路军阀势力,然后煽动革命党发动辛亥革命,于是在武昌城楼打响了反对清王朝的第一枪。这时候清朝政府就很紧张了,前面说到,小站练兵之后,袁世凯的“学生”已经遍布清廷军队的各个系统。换句话说,此时的清朝最有战斗力的部队,都是袁世凯训练出来的,也只有袁世凯才能号令起这些人,清朝政府之前就是忌惮袁世凯的这种特殊地位才罢免了他,现在如果不让他官复原职,清王朝可能会更快的在革命党人的枪声中轰然倒塌,正好这个时候孙中山开出条件,说只要清帝退位,他可以不做这个总统,于是初中的历史教材里面就有了这么一句话“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当上了大总统。
但是军阀之间的事能算“窃”吗?在清王朝覆灭的过程中谁的功劳最大是显而易见的,退一步来说,不管是谁来当这个总统,在民族的层面来看,其意义在于汉族从此告别了满族的统治。并且,袁世凯在这场改朝换代的革命中没有沾上一滴鲜血,同时还签订了一个优待前清皇室的友好条约:溥仪还是皇帝,宫女还是宫女,太监也还能陪着小皇帝在紫禁城里面放风筝,但是只限于紫禁城内。不过这个条约在13年之后被冯玉祥撕毁,并把溥仪从紫荆城赶了出去,当然这是后话了。我总是在想,如果清朝皇室还在,我们的政体会不会走向君主立宪制,就像现在的英国一样,全国人民都把皇室的一举一动看作是一次全民狂欢的盛典。但是历史没有如果,1916年之后,袁世凯一死,就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大王旗。”
袁世凯在世那会儿,每个省的“督军”都还能和和气气坐在一起开会,袁世凯指哪他们就打哪,虽然袁世凯称帝之后也有部分省份宣布独立。比如云南的蔡锷,但大多数都还是服从于袁世凯的,但老袁走了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表面上还是同样有总统和总理这种名义上的核心,然而实际上他们根本无法号令起其他地方军阀,发生在1916年的府院之争,就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势力和以段祺瑞为总理的国务院势力之间的利益斗争。试想,总统和总理都都相看两生厌,下面的地方军阀势力能服从上面的管理吗?况且段祺瑞本来自己就代表的是皖系军阀的利益,所以民国从1911年到1928年总共换了30个总理,10来个总统,有的甚至刚刚上任一分钟就挂印去职了。
正是在这种谁也不服谁的情况下,军阀之间就开始为了各自的利益圈山头,拜把子,结儿女亲家。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也许两个人前天晚上还在一个桌子上吃团圆饭,称兄道弟,明天早上就部队开拔干了起来。四川的两大军阀刘湘和刘文辉,二人是堂叔侄关系,都想统一四川,开战之初两人实力也差不多,打着打着刘湘就把自己的幺叔干趴下了,赶出了四川。但是在他们之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不管谁胜谁负,败的那方只要宣布下野辞职,双方还是能一笑泯恩仇。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即便是军阀之间连年混战,也并没有死多少人,因为兵都是从老家带出来的子弟兵,打一个少一个。况且那时候的军阀大多从江湖中来,打战都不讲战术,比的就是谁的人多枪多,如果开战之前双方都能看到彼此实力悬殊,战打都不用打,劣势的那方首领会主动宣布下野,胜的那方也不会追究败的人责任,反而还会给他一个体面的职位或者是一大笔钱养老。
写到这里呢,大的背景介绍的差不多了,接下来我就想写写几个人。按照时间顺序来讲的话应该是先讲蔡锷。
![](https://img.haomeiwen.com/i4380332/91c6c977ecf0189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380332/befc209ff35d04a7.jpg)
那时袁世凯为了拉拢一批武将,打造了一批象征权利的尊贵军刀,其中尤以“九狮军刀”为贵,就有一把是送给蔡锷的,那时候的蔡锷刚刚30岁,可以说是踌躇满志。但是在那样的年代,没有人能够告诉他哪种政治立场是正确的。历史告诉我们,上个世纪的是非对错,在这个世纪的我们看来依然有不少地方迷雾重重。所以,早年的蔡锷一直追随着袁世凯,而袁世凯更是对蔡锷寄予厚望。但是逐渐的他接触到孙中山的共和思想三民主义,觉得袁世凯的做法似乎不是那么正确,于是这个立志要为“四万万中国人争人格”的年轻将军在云南抡起了那把袁世凯送给他的护国军刀,拉开了反对袁世凯的序幕。你要知道,在军阀的圈子里,很难说哪一个是没有私心的,但蔡锷绝对是一个真诚的赤子,他一心共和。在反袁之初,他的部下坚决不允许他带病上阵,但是他毅然决然的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在那群部下里面,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十大元帅之首---朱德,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朱德回忆起这位英年早逝的年轻将军,说蔡锷是他一生的老师。电视剧看得多的人提起蔡锷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和小凤仙的故事,“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便是对这段情最好的写照。蔡锷离世33年后的1949年,小凤仙隐居沈阳,成为四个孩子的继母,她经常拿出一张照片静静地看着,照片中是一为英姿勃发的年轻将军,肩上有很大的章和很多金黄色的穗,儿女们问她这个人是谁啊,她还是淡淡的一笑回答,这是一个朋友。去年我去湖南岳麓山,很想去这位乱世君子的墓前看一看,但是跟着导航走了半天也没走到,实在是遗憾。篇幅有限,关于蔡锷,这个第一位以国葬之礼相待的年轻将军的故事,就写到这里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4380332/755b48622f7c8d47.jpg)
第二个我想写的就是有着“三造共和”美誉的段祺瑞,他是袁世凯钦定的接班人。我想,大多数的人第一次接触这个名字都是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上,应该说,我很遗憾以这种方式来认识老段。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说“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这一段话我想很多人都依稀还能记得清楚,有时候我甚至一度相信文人误国,因为文人想留芳百世,说到底只是靠一支笔,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批判执政者,反正也不用承担一件事情后续的责任,只管骂就行了,《万历十五年》里面说言官骂皇帝骂的越狠只会有两种结果,一是流芳百世,二是升官加爵。后来的故事是,段祺瑞听闻军警开枪打死请愿学生之后立马赶到事发现场长跪不起,仰天大哭,当场作出严惩凶手的指示,并决定以终身素食来忏悔这场重大事故。不仅如此,段祺瑞也有着“六不总理”的美名,即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像这样的总理,不管是在哪个时代都是清流般的存在。
偶然看到两件关于段祺瑞的轶事,初闻有些想笑,笑着笑着就有些难过。一件是说段祺瑞一生没有房产,到哪主政就在哪个地方租房子住,他在北京“北漂”的时候,袁世凯以送给他养女的名义送了套房子给段家,这套房子是原房主和袁世凯打牌输了抵给他的,可没给房契。等到袁世凯死了之后,原房主的后人拿着房契来国务院找到总理段祺瑞要收回房子,段祺瑞见人家确确实实拿着房契,二话不说就带着一家人搬了出去。第二件事发生在1926年,这时候的段祺瑞已经通电下野了,隐居在天津,不知怎么的就欠了黎元洪7万块钱,前面已经说到,黎元洪是前总统,这两个人一直不和,然后黎元洪就催着段祺瑞叫他还钱,可是段祺瑞哪来的钱,于是前总统就跑到法院把前总理给告了,为了7万块钱。我的脑海里立马脑补出一副画面是两个老头在公园里面下象棋,然后老黎要悔棋,老段不让,两个人就吵了起来,吵着吵着老黎就让老段还钱…。
![](https://img.haomeiwen.com/i4380332/ce8ef359cc3c3e0e.jpg)
第三个要写的人是有着玉帅美名的吴佩孚,这个“书生”喜欢把自己比作关羽,岳飞和戚继光三位英雄,一生以“治国,安邦,平天下”为己任。吴佩孚是当时闻名的常胜将军,他曾经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逐鹿中原一时间没有敌手,是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并被评价为biggest man in China(中国最强者),可以说美国人和日本人都对他寄予厚望,觉得他比任何人都更有可能统一整个中国。但是后来因为冯玉祥的临阵倒戈,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败给了东北王张作霖,然后就逐渐退出了权利巅峰,宣布下野。和段祺瑞一样,吴佩孚一生也没有任何资产,统领过半个中国却一生清廉,老死不入租界,那个时候有一批一批的日本说客,想扶植他成为中国的头号领袖,但是他直到最后被日本人害死也没有变节,还总是喜欢羞辱日本人。玉帅有一个糟糠的妻,两个人一直没有子女始终相敬如宾,那个时候德国驻华大使馆里面有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女向吴大帅表达爱慕之意,但是吴佩孚哆嗦着手只在信中回了一句“老妻尚在”。这种人格素养,是不是应该令当代权势衮衮诸君无地自容呢?
最后我想写的这个人是张学良。这个人离我们很近,甚至和我们在同样的时间维度里存在过,他出生在1901年,活了一个世纪,十几年前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是幼儿园的孩子,但是九十年前,他曾经有过很多次机会改变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 对于张学良,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词来评价他或者是概括他的一生,其实他的故事说起来不多,满打满算他在政治舞台上的时间只有1928到1938这十年,剩下的时间虽然他不在江湖,但江湖上无数的人为了他的事殚精竭虑。晚年的他接受美国记者采访的时候也说过“我的事36岁以后就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在那十年里——他36岁之前的事吧。
写他之前,我特意在百度百科词条上面查了一下关于他的简介,给他的评价是“国民革命军将领”“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我想这两个评价第一个应该是国民党给他的,而第二个是共产党给的。他的故事具体来说只有四件:一是1928年的东北易帜,二是发生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三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最后是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
我们知道,东北在他父亲的治下,巧妙的在俄国和日本之间得了便宜还卖乖,达到了一个巅峰。不管是从土地面积,人口数量,军队数量,包括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东北完全可以自治,自给自足。做几个小的对比,当时东北不仅有陆军,还有海军,甚至张学良的发小冯庸还办了一个飞行员学校,专门为东北军培养空军,部队的装备很大一部分都是按照德国军队的配置装配的,就连蒋介石的政府军还得找美国人借钱了到他的兵工厂去买一些子弹手榴弹啥的。要知道,同时期大多数军队都只配备了那种打一枪上一次膛,打十枪卡壳三次的步枪,甚至西北冯玉祥的军队,很多连枪都没有,条件艰苦到一边啃完馒头,一边拿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除此之外,在民国军阀的财力排行榜上老张也是排第一,张学良回忆起他小时候在家里过年吃团圆饭,光是厨房厨师就有七十多人。
所有的变故都开始于1928年皇姑屯郊外的一声爆炸。当时入主北京城不久的张作霖实在无力招架北伐军以及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的围攻,于是决定退守关外,然而在回来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在了皇姑屯。皇姑屯事件过去刚刚一个星期,张学良就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服从蒋介石,不阻止国家统一。从一方面讲,东北易帜于国家而言有它的积极意义,可以看成是全国“第一次名义上的统一”。但是从另一方面讲,父亲被日本人炸死而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是不是不孝?父亲花了二十年打下的江山,刚交到你手上一个星期你就交给了别人,是不是不忠?
时间缓慢的过了两年,在这期间,老蒋为了拉拢张学良和他拜了把子结为兄弟。然后爆发了一次比较大的军事行动,史称中原大战。主要原因是北伐接近尾声之后,蒋介石发现那些比较有实力的地方派,如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虽然名义上都是服从于他的领导,但是每个人在各自的区域都是诸侯一般的存在,北伐的初衷本来是消灭旧军阀,但是北伐结束后反而又养肥了这些新军阀,像阎锡山在山西主政将近40年,即便你现在在百度里面搜索阎锡山,下面的词条基本上都是“山西人民怀念阎锡山云云”。总之就是老蒋想中央集权,削藩就被抬上了日程。于是组织他们开了几次会,心平气和的对他们说,咱们这战也打完了,现在也不需要养那么多军队,是不是应该裁军了?这下其他人不答应了,心里面就想着要裁大家一起裁,你老蒋光裁我们的部队不裁自己的中央军到底几个意思?会后,冯阎李三人就联合起来要跟蒋介石干。
张学良很有意思,刚开始他还是个拉架的,电告全国“邦家多难,非息争不足以图存。”大致意思是说有什么事情不能坐下来谈的呢,打来打去对大家都不好。但是慢慢的张学良发现他们双方干架都要找他买武器,于是他又通电全国,并且为了显示自己中立的立场,他向两边都卖武器。刚开始的时候双方实力差不多,蒋介石中央军五十多万,其他三方加起来五十多万,张学良在东北还有三十来万。显而易见,只要张学良站在哪一边,哪一边就可以坐庄。但是张学良一直不点头,他反正见好就收,两边都许诺给他种种好处,蒋介石借钱了给他送去好几千万,许诺中央政府部长及以上职务一半人员由他的东北系担任,还授予他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的职位,不到三十岁他就是“陆军一级上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年轻的一级上将了,这种“全国二号统帅”的感觉可能让他晚上做梦都能笑醒吧。就在战争发展到蒋介石即将占上风的时候,张学良表示他要带领部队入关武力调停了,一句话总结一下这个人:除了好事,什么都干;除了脸,什么都要。很显然,最后他站在了老蒋这一边。于是中原大战以蒋介石获胜而结束,神奇的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是没有参加战争,甚至都没有踏入中原半步的张学良。1930年是张学良人生的高光时刻,这年年末蒋介石邀请他来南京做客,当他的船还在对岸的时候,长江沿岸数十响礼炮齐鸣,这是国民政府待客的最高规格,两岸站满了南京城的老百姓,都想一睹这位东北而来的“少帅”风采。
人生有时候真是难免冰火两重天,正所谓荣耀的开端往往也是悲剧的起点。张学良从光荣的顶点跌落无尽的深渊花了仅仅不到一年,四个2带大小王的牌,他打到最后还剩下一对三。1931年的9月18日深夜,他抽完大麻瘫坐在太师椅上看戏,突然电话打过来告诉他东北军驻扎地北大营正在遭受日本人的攻击,问他是否需要反击。后来的故事,“三十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个是男儿。”初中的历史教材上都没提张学良的名字,把这个屈辱的锅甩给了远在南京的蒋介石,说“因为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三省全部沦陷。”老蒋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网上有2000年的时候美国记者采访张学良的视频,虽然快100岁了,但是思路还是很清晰,说话也很清楚,尽管老蒋关了他半个多世纪,但他一直对蒋介石用敬语,生怕自己表达的不够清楚,连说了三次“蒋先生并没有给我任何命令要我撤退,是我自己错误的估计了形势。”按照现在的历史考证也是如此,本来在那个时期,日本人和中国人在东北的生活还算是相对融洽,然后可能是几个下层军官酒喝多了,来东北驻军几年难免思念故乡,于是想给天皇露几手,便号召起了七八百人冲击北大营。据说刚开始的时候,日本人也很慌,他们也还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但是没想到北大营驻扎的八千精锐一枪没放全都跑了,然后日本的政客们便默认了这些下层军官的做法,没想到整个东北就这么一不小心占领了。
要说张学良撤的也真是快,分分钟就从东北撤到了华北。日本人占领东北之后找了个比张学良更惨的人当他们统治东北的遮羞布,那个人就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从这一天起,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沦陷了14年。
张学良丢了东北之后,政治声望跌至冰点,从此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恶名,甚至是去医院看病,院长都不给他好脸色,不给他安排病房那种待遇。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他在这之后的政治地位,有一次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政要开完会要合影,委员长有事先走了,于是汪精位就站在C位上(30岁以下的人合影,比如结婚有的伴娘站C位一般都是自己挤过去的,40岁以上的人合影,C位才是真正的核心),这时候从人群中冲上来一个刺客对C位开枪,因为张学良站在最靠边的位置,他立马跑上去一脚踢开了刺客的枪。这本来应该是卫兵干的事,说的浅薄一点,现在的他需要在国名党高层中图表现,要知道在九一八之前他是完全不care汪精卫这种党魁的。
时间过的很快,从1931到1937这几年张学良混的很惨,蒋介石也一直都知道他干不了什么大事,但毕竟东北军还有二十多万是忠于老张家的,蒋公就只好把最容易的工作交给他——去剿共。为什么说是最容易的工作,我们都知道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走到最后只有不到三万人了,而张学良直接能调动的部队就接近20万,红军和他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但是他在陕北剿共剿了很长一段时间都大败而归,没办法,他开始想办法和周恩来见面,谈判。按照高晓松的说法,很可能在这期间,共产党给了张学良某种许诺,比如联合苏俄在西北建立新的政权,让他来当这个新政权也就是西北联合政府的领袖。事情的本质我们只能去推测,但是我绝对不相信九一八事变一枪不放丢掉整个东北的张学良会在此时良心发现。就这样,张学良自己都迷迷糊糊的,联合杨虎城将军趁着蒋介石来西安督战悍然发动“兵谏”,对于这一事件在当时所有人看来都觉得荒谬至极。可笑的是在他扣押了蒋介石之后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绑架国家一号元首”这应该也只有他张学良干得出来了吧,幸好西安事变最后还是得到和平解决。
关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初衷一直到现在还在讨论,但是西安事变所带了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我认为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西安事变之前,红军仅有的一点点根据地三面受敌,随时可能被消灭。事变之后,蒋公摒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其实吧大家不妨来品味一下,共产党所说的“稳定压倒一切”和蒋公所说的“攘外必先安内”到底有什么区别?
西安事变把蒋公抗日的计划提前了至少五年,姜文在《邪不压正》里面说正常人不写日记,按照现在解密的蒋公日记本的内容,他早就知道与日本人迟早会有一战,只是当时时机暂不成熟,他的德械师重型坦克都还没有装备完成。后来在台湾,蒋公把自己日记本里面关于抗日的计划给张学良看,张学良老泪纵横。还有一次,张学良给蒋介石送了一块金表,意思是说你已经关了我这么久了,按照之前的约定,现在也应该把我放了,心领神会的蒋介石立马让人送给他一本1936年的年历和一双绣花鞋。含义可能是西安事变的事我至今还历历在目呢,江山就是给你玩没的,希望贤弟你继续做好一个闺人。上次去了一趟庐山,在庐山抗战的纪念博物馆内,有一些蒋公庐山讲话时的老照片和演讲稿,“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时间无涯的旷野里,是非成败转头空。你们离开我们也才短短数十年而已,在这不算遥远但模糊的片段里,我十分愿意相信,真实的你们也应当是值得尊敬的老者和值得谈心的长辈,相信倚楼听雨,也相信来日可期。你们会对后来的年轻人侃侃而谈,将来的你们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的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你未看良心之花,此花与汝同寂;你来看理想之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