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6
乾隆即位后,表面上行宽大之政,实际上他早就悄悄地拧紧了大清统治机器上的每一颗螺丝钉。
首先是严防太后干政。乾隆和皇太后——他的亲身母亲,感情非常好。乾隆只要一有空,就跑到母亲跟前去请安,陪母亲说说话,吃吃饭,散散步。每次出巡,到哪旅游,都带着老太太。
刚登基的时候,乾隆比较注意节俭,不怎么往自己身上花钱。但是他可舍得给老太后花钱。
乾隆六年,太后过五十大寿,坐着轿从圆明园返回紫禁城。乾隆专门组织了几千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跪在路边迎接,手里举着鲜花,喊太后万岁,太后万年,讨老太后的欢心。一天下来,光赏赐这些老人,就花了108700两白银,还有70000匹绸缎。这些钱和绸缎,相当于五千三百多万元人民币。
不但如此,每次老太后过生日,乾隆都要亲自画上几幅画,写上几幅字,做为寿礼送给母亲。每年生日宴会上,跟老太太吃饭,乾隆都要跑到老太太桌前,给太后跳上一段舞,表示庆祝。
乾隆对待老太后,不光有孝顺的一面,还有严加防备的一面。即位后的第四天,乾隆发布了一道谕旨,告诫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虽然我对皇太后这么孝顺,皇宫里面的事,都让皇太后当家。但是皇宫外面的事,紫禁城这道宫墙外头的事情,谁也不许向老太后说。谁敢向太后讲宫外面的事情,我知道了,一定要严肃处理,绝不放过。
乾隆很清楚,皇太后也许本身并没有干政之心,但是很多人都捉摸着要借皇太后的门路办事。一旦开了先例,就不好办了。所以他必须防微杜渐,发布了那样一道谕旨,让皇太后和政治绝缘。
其次,防止皇族的兄弟们干政的。
乾隆登基之时,兄弟中只剩下弘昼和弘瞻两个弟弟。
乾隆与弘昼同岁,两个人从小吃饭睡觉做游戏都在一起,成天一起捉迷藏抓蚂蚁,好得像一个人似的。
平时,他对两个弟弟在花钱上,非常大方。他把父亲雍正以前雍亲王府里的金银财宝都给了弟弟们,自己一分不要。平时没事,经常问,你们看上什么了?看上哪个豪宅了,我赐给你。虽然当了皇帝,但是见到兄弟,仍然很亲热,很和蔼,从来不摆皇帝的架子。
但是有一点,政治权力,乾隆却丝毫不让兄弟们染指,不让他们管什么事。钱,随便花,想掌权,没门。
对自己的叔叔大爷侄子们,乾隆当然就更不客气了。军机处是清朝最有权力的机构,乾隆立下了规矩,从这一朝起,王爷宗室不进军机处。不管多么有才华,只要是王爷贝勒,就别想进军机处。
为了彻底贯彻禁止亲贵干政的原则,乾隆不单单是牺牲过亲情,还牺牲过友情。
乾隆在青年时代,远支皇族福彭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好的同学。
福彭从小非常聪明,康熙很喜欢他,就把他带到宫中读书。乾隆和他做了六年同年,关系特别好。乾隆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把他称为“知音”。
福彭不仅读书好,政治才能也非常突出,雍正十一年,年仅二十五岁时,雍正就让他进了军机处,成为清朝最年轻的一位军机大臣。
乾隆即位不久,就做出了结束宗室干政习惯的决定。福彭身为郡王,虽然他是远支皇族,但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意外的转折。乾隆没安排福彭当什么大官,只是让他管管正黄旗、正白旗事务,相当于一个虚职。
福彭只好成了他最好的朋友政治改革的牺牲品,断送了一生前程。乾隆十三年(1748年),在郁郁寡欢中一病而死,年仅40岁。
其三,防范太监干政。
乾隆的第一个办法是完善制度。乾隆总结积累了历代的管理经验,编纂了一部《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对太监的管理做了严格而细致的规定。太监在皇帝面前说话声音稍微高点,扫地的动静大了点,值班晚到一分钟,就得按地下,打板子。
乾隆的第二个办法是给太监们集体改了姓。刚即位时,乾隆把太监的姓都改成姓秦、姓赵、姓高三姓。“秦赵高”三字,就是秦朝那个有名的坏太监赵高,这样可以提醒他保持警惕,不重用太监。
第三是对于太监干政的苗头,一旦发现,就严厉打击。乾隆三十九年,奏事处太监高云把一张任免官员的档案,偷偷给一位大臣看了。乾隆知道后,毫不犹豫,立刻把高云推出去,凌迟处死,与此事相关的官员,一律免职。
对后妃,对皇族,对太监,乾隆都采取了有力的防范措施。为了权力,乾隆不光是牺牲了亲情,还牺牲了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