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否需要给自己小孩老师送礼
昨天无意中和朋友聊天说到了国家的教育问题,由于很多朋友的小孩都是在小学读书,那么就说起了小学的老师。
第一个论点:(小学)老师是否应该只承担学生课程相关的教育,而家长负责其小孩其他方面的教育,比如说如何做人等。
我原来的观点:老师只是有义务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交给学生即可,确保班级平均分能够及格就是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工作职责,这对于一般的学校应该是合理的,但是不鼓励,因为老师也是要通过努力去提升学生的成绩,来为自己证明,让自己的职业发展谋求一个更高的台阶。所以,在此标准上就有了重点学校,由于待遇提升和名气效应,老师有了更多的动力和义务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中国的学校由于考试指挥棒的效应,本为教书育人的学校,慢慢地只谈论教书(考试成绩),讨论“育人”既不高效,甚至还有风险,毕竟成绩对于一个学生的前途非常重要,过多的讨论其他与成绩不直接相关的事情,若影响了学生的成绩,但可能会给学生未来人生带来巨大帮助的思想,对老师的个人发展并不是很好。在这种苛刻的环境下,老师和学生们慢慢地会变成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商业关系,渐渐远离传统的师生关系。站在老师的立场,老师们需要熟悉学校的游戏规则,先求保住工作,毕竟没有稳定的工作,谈论理想不现实,若希望做一番事业,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了解情况是为了看这个家庭是否容易相处,是否容易沟通和交流,是否值得为这个家庭付出自己法定工作以外的时间。站在家长的立场,也同样需要去了解这个老师,是否好相处,是否将自己的小孩托付给他/她。回到原来开始的论点,个人觉得,无论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对于老师来说就是工作守则,对于家长来说,好像并要求家长做什么(尊师重道吗?)。个人一直觉得在很多管理方面,很多基础准则都缺失,很多时候在中国做事情,都缺少一个基本准则,导致一系列事情的混乱。那么姑且就认为老师与家长准则都有的前提下,老师和家长首先要遵守各自的准则,在此准则、以及广义等价的基础之上,大家各自的额外付出就是看大家各自的关系了。
除了家长和老师的努力之外,个人觉得我们大家都忽视的学生自己的潜力。基于利益相关性的原理,家长:诉求是自己小孩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能够的付出是金钱
老师:诉求最原始的本质就是通过自己的工作获得高品质的生活,输出就是自己的传授自己的知识
小孩:诉求是获得知识,直接指标就是考试分数,次要指标就是学会做人,别以为小朋友没有输出,老师的前途和小朋友是息息相关的,就是考试分数。
所以整个问题的核心主要还是小孩子自己要强,除了小孩子自己的成绩好之外,还需要培养小孩子的为人的情商,甚至一些培养小孩注意一下自己的外形,谁都不会拒绝和情商高以及外形好的人交流。中国家庭的问题就是把自己小孩保护得太好了,个人认为过早的认识社会实际的运行规律并不是一件坏事情,18岁前的生活也不应该只是学习,也不应该是“顺利”,挫折、失败,收获别人的白眼等都不是坏事,幸福的人生其实是自己面对困难的好心态,越早建立这样的心态对小孩自己的发展并不是坏事,对父母来说,也可以很早就把小孩的人生交还给他。
做一个小的总结,一开始父母一定要帮助小孩建立一个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简而言之要告诉他们事情的本质,激发小孩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学习的本质,学习其他考试意外的技能,回到开头的话,就算是送礼,可以让小孩子自己去送,这个体验过程很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