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沉迷”学习,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

2020-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壹不二

从小学到高中,为什么有些人上课坐的端端正正,认真听讲,成绩却依然不理想?

到了大学乃至步入社会,有些人一直在忙忙碌碌,等到真正展示成果的时候,却门门有漏洞,处处是短板?

先看前者。

知乎一个高赞的观点:“沉迷听课的人是学不好的。”

沉迷听课,是一种介于不听课和主动学习之间的状态。

沉迷听课会造成一种努力学习的假象,看老师的解题步骤或者操作,好像你是你在亲手操作。

你认为你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一到实践,就会漏洞百出。

为什么?

缺乏主观思考



知乎、b站、微博上的信息林林总总,知识也五花八门。

看到有用的,直接截屏,保存到手机里。过后却不看他一眼。

这就是谷歌效应:只要某个信息能在网上搜到,人的大脑就会选择性地把它遗忘。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当你去听讲座的时候,凡是你将他们讲课的 PPT 用手机拍下了的,基本很少再回头翻看。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大脑默认,把知识存下来就是记住了。但实际上,“记住”的是你的手机而不是你的大脑。


除此之外,下面的现象也是“假学习”的表现:

听课的时候,喜欢花大部分时间记笔记,而且记得很详细,但课后很少复习。
看视频很积极,但是不喜欢背单词和做题。
做题的时候,关注点在题的正确与否,而忽视理解。

只有把接受到的信息,变成可理解的知识,才是变被动为主动。


再说后者。

忙忙碌碌却一直没有成果。

为什么?

功利性学习。

可否具体?

见到一项技能,觉得有用,便把它纳入自己的学习计划中。

可否再具体?

见到不会的就打算学,还打定了一定学会、短期学会的主意。一旦遇到挫折或进展缓慢,就会焦虑然后放弃。

举个例子

看到音乐制作人弹吉他的样子很迷人很有魅力,于是要学吉他;

看到美妆博主精致的妆容,于是要学化妆;

看到计算机大神制作网站编程行云流水,于是要学python;

看到外交官侃侃而谈,于是要学英语…



如果这样是不可取的,怎样的学习习惯才是正确的?

主次分明,挖掘一点

社会是求精不求广的。纵然你会十八般武艺,但是每般只是皮毛,顶多安置一个“兴趣广泛”的噱头。

所以知识在于精。

怎么学习“精”的知识?

审视自己。

剔除计划中你不擅长、不喜欢的学习任务。

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就先暂时放下当歌唱家的梦想。

对数字、符号不敏感的人就先暂时放下开发程序软件的打算。

诸如此类,先明确目标,在把精力集中到相关技能上。

林林总总,培养兴趣

当不了音乐家,不代表你不可以唱歌。

当不成美术大师,不代表你不可以画画。

把不能学精但很喜欢的东西当成兴趣,一直秉持但不着急看到成果。

兴趣没有等级的区别。

只要热爱,无一不可以成为兴趣。

兴趣源于喜爱,而不是认为有用,也不是当作炫耀的资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