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中泪点的不止佩奇,还有那只沉甸甸的桶
“我对父母爱的理解,
是微小而伟大的。
这些瞬间,值得用镜头去留住。”
-贾樟柯
与其他过年亲情相聚的短片不同,贾樟柯在《一个桶》里讲述了发生在 春节结束后母子分别的故事。
没有喧嚣的鞭炮,没有推杯换盏的热闹,短片开头便是清爽安静的画面:
在江畔山城的农家院落里,儿子接过母亲身上装满菜的背篓;母亲关切问道:“东西都收拾好了吗?”
儿子换衣服准备离家,电视里响着关于返程春运高峰的报道。
母亲小心翼翼把一只白色塑料桶用胶带封好,黄色的胶带缠了一圈又一圈,还细心地再纵向交叉加固。
儿子说:“妈,年年都带东西,今年怎么还弄了个桶啊?我那里真的什么都有……”
妈妈手下依然不停:“外头的哪有家里的好?这个桶结实,就是有点勒手。”
说罢,从围裙里掏出一副毛线手套,让儿子拎桶用。
儿子拎了拎沉甸甸的桶,只能无奈摇头。
离家时,妈妈亲手把沉沉的桶放到儿子手中,殷殷嘱咐,儿子坐在摩托车后回头张望,妈妈也不舍地追了好几步,眼角湿润。
家处偏远,儿子要先坐渡轮再转乘公交车。拖着行李箱还要手拎沉重的桶,自是不易。
渡轮上,对面年轻姑娘看到他怀里紧紧抱着那只土里土气的塑料桶,忍不住失笑。
儿子略感尴尬,便只好看向窗外:
此时,渡轮正在宽阔的江面划出一条长长的水痕,仿佛母亲那扯不断的牵挂;岸边响起噼啪的鞭炮声,正映着子女离家的步履匆匆。
渡轮换乘公交车,儿子险些把桶忘在车下,急忙唤停司机,把沉甸甸的桶小心放到座位前。
颠簸一夜后,儿子终于回到了工作的城市。
江对岸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近景处斑驳的老城墙对比鲜明。
儿子拖着行李箱,拎着沉重的桶,气喘吁吁地在爬坡。
手被勒得生疼,桶把却断了,塑料桶骨碌碌顺坡滚下去。
此刻,疲惫不堪的儿子看着那只桶,无奈中或许还会生出对母亲“多事”的一些埋怨吧。
终于回到自己的小窝,刚喘过气来的儿子想起那只桶,撕开层层的胶带,打开盖子却看到满桶的沙土。
原来,土里埋着的都是家里老母鸡下的蛋。妈妈怕一路颠簸,便用沙土来保护鸡蛋。
儿子把那些蛋一只一只挖出来,发现每一只上面都标记着数字,那也许是妈妈一颗一颗鸡蛋攒下来时做的标记,或者是提醒儿子每天吃一颗鸡蛋补充营养吗?
当儿子看到一颗鸡蛋上画的笑脸时,也发出了会心的微笑,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妈妈温暖慈爱的笑容。
片子只有短短的六分半钟,简单而温情的情节却一次次扣中我的回忆。
想起17岁那年上大学,初次离开父母,想家想到哭。爸爸坐了七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来学校看我,从包里掏出妈妈亲手做的馅饼,因为我爱吃。可我知道,他多年腰椎间盘突出,坐长途车是很痛苦的经历。
后来我留在那个海滨城市,独自打拼。爸妈每次来看我,总是大包小包的给我带东西,而且总不愿我去车站接他们,怕耽误我工作。
我说不要带了,这边什么都能买到,他们总不听,每每都说:"家里的东西和外面的不一样。”
可是当我回家的时候,他们又总唠叨,让我什么都别往家带,人回来就好。
在我最低谷的那段时间,爸妈停下手里的工作,赶来陪我。
那时,每天下班回来,就可以从楼下看到家里厨房的温暖灯光;推开门,是爸妈的笑脸和熟悉的家常味道。
后来我出国,万般牵挂只能通过视频通话来传递。
我开始学着自己做饭,渐渐也做出来一些妈妈的味道。
有时候,我会在准备做饭时跟他们视频,妈妈看我亲手包出来的饺子,笑的很开心。
如今我已结婚生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无法回老家的时候,无论是豆宝的姥姥姥爷,还是爷爷奶奶,他们都会带着大包小包,坐着火车来看我们。尽管我们总说什么也别买,轻装出行就好。
与从前不同的是,箱子里除了我们一家三口都爱吃的家乡味道,还有他们给豆宝精挑细选的玩具和亲手做的小衣服。
豆宝会很自豪地跟幼儿园老师说:“看,这衣服是我姥姥做的,这毛衣是我奶奶织的,好看吧?”
和爸妈一起的日子,家里似乎也更有烟火气,更温暖。
这部片子的结尾有一句话:“离不开的,是一份家味。”
其实,我想,之所以离不开家味,是因为家味不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承载着浓浓的亲情。
千里万里之遥,就是靠着这舌尖上的记忆,温暖了一颗游子的心,也慰藉了父母思儿的那份牵挂。
要过年了,能吃上爸妈做的饭菜,真的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