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5万大学生毕业 应该创业还是就业?
据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数据显示,2017年毕业生总数预计达到795万,增量与增幅均超往年。
根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5年上升。但是,大学生创业3年成功率仅为1%左右,不仅是大学生,整个青年创业人群的创业失败率也很高。根据公益组织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统计,目前我国青年首次创业的成功率不足10%。
那到底创业还是就业?毕业生如何实现“优质就业”?创业者该从哪里寻找机遇?
这一连串的问题,在6月30日,由中国新闻社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协办的“国是论坛——就业季.创业季 谁更难?”上,专家们为你找到了答案。
到底是就业难,还是创业难?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缪劲翔在致辞中表示,对学生经过4年或7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培养,让同学们能够找到一个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就业岗位,这对于大学人才培养工作是具有非常意义的关键性指标。
但是到底毕业后就业还是创业?哪一个更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中国本科毕业生参与创业的百分比大约是2%,高职高专院校大约是4%。平均起来,中国高等院校学生参与创业的比例大约是3%,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而美国大约是22%、23%,相差很大。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公务员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祝卓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毕业意味着要从学校这样相对稳定的生活模式进入到变数较多的社会场景下,也意味着从原来以学习为主要目标到要去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生活目的,从一个现行生活状态变成非现行的生活状态,所以每个人在大学毕业时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史静寰表示,近年来特别强调的创业,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应势而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去创业。就业也并非一厢情愿的事,它与劳动力市场的整体分布有关,一定要把理想与现实分开。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的背景下,求职成功率呈下降趋势也是正常现象。
在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看来,这两种途径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如果有一些就业的经历对于创业是有好处的。因为对创业来说,需要有更多的实践经验。而且,就业创业有很多内容是相通的,比如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交的能力等方面。
创业?并非人人适合
什么样的人能真正创业?储朝晖认为,真正能够创业的是那些回归了自己天性的人,而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希望创造自己想创造的东西。通过天性的回归不断支配、调动资源,规划人生,才能最终实现创业梦。
佰职联合创始人连安禾夏补充道,创业这件事,我们不要鄙视它,但是也不要推崇它、放大它,无论是工作的人,还是就业的人,都是在为社会创造就业。
而作为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优秀创业代表出席的廉毅翔以自身的创业经验给出了四点建议。他认为,一是从爱好入手;二是创业一定要咬牙坚持住,任何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三是及时调整创业方向,学会顺势而为;四是不要盲从理性定位自己,先就业然后再找机会创业,成功可能性更大。
学校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而对于高校而言,史静寰强调“可迁移技能”的重要性。她表示,现在很多学校直接对接劳动力市场,针对某一岗位订单式培养具体技能,这是一个教育误区。未来会新增很多职业,我们要注重软技能培养,做好应对工作变换的能力。
韩民建议,从学校角度来说,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要在专业设置上更多地去研究社会需求,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同时,要打通学科和专业的界线,更多地促进学科和专业的融合、交叉。对于学生就业和创业来说,未来社会更需要具备交叉学科知识,尤其对于创新创业能力来说,这是非常需要的。
首都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刘锐则表示,高校的生涯教育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把兴趣和价值观的引领放在一起。“而其中,很多都是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期待,比如要求他们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包括大学生征兵等等,其实都是在帮助学生,不仅要探索自己的兴趣,而且要有这种价值观的引领,这是高校的重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