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多鹤>读后感
说实话,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它是一本关于男女感情的小说,等我读完,才发现如果仅仅把它定位为男欢女爱,那就太小看这本小说太小看严歌苓了。
故事的主人公多鹤是个日本女子,作为抗日战争的遗骨,十六岁的她被卖到东北的张站长家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之后二十几年里,多鹤和张家一家人的命运故事。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惊天动地,书中讲述的全部都是小人物的一生,是深深受到大时代背景影响的一家人命运的悲欢离合。
以前看过很多书,书中提到的文化大革命,大部分都是讲述这场浩浩荡荡的革命是如何压制、迫害书中的主人公的,书中的人物都是被动得作为受害者。这本书却是从另一个角度:文化大革命成功得对青少年洗脑式的思想教育,让家里的孩子面对自己的亲人、面对自己的家庭时觉得没有脸面、恨不得避而远之,他们怀疑自己的出身,不愿意与这个家庭产生关联,不愿意与之前那么亲密的小姨有半点瓜葛,文化大革命让原本就不稳定的家庭关系更加支离破碎、风雨飘摇:为了避嫌,大女儿连家都不想回,大儿子为了表明自己的非日本人血统,甚至不惜给自己“毁容”。
每个人的命运都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刻上时代的烙印。书中的人物经历的是战争与饥饿、文化大革命、中日建交,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是高得离谱的房价、越来越激烈的资源竞争、新的生存压力,对下一代教育的焦虑。就像曾经在书上看到的那样:每个时代都是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也都是最好的时代。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日建立友好邦交,多鹤回到了日本,小说没有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大团圆出来,仍然是很现实得讲述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战争遗骨回到日本后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还需要继续面对的斗争。好在生活的磨砺已经让多鹤明白,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她没有放弃,也没有绝望,一直在努力,而且她还把自己的女儿和大儿子都带到了日本,只要心怀希望,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小姨多鹤不厌其烦得十几年如一日得负责家里石灰地的擦洗、衣服的熨烫,制定维持家里干净的原则让大家来遵守,让我深深感受到日本人爱干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我们时下经常谈论的日本整体国民素质高,从书里可以看出来,这些的养成不是一日两日,是应该从历史上追根溯源的,这些对细节的严格要求,对完美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已经深入到整个民族的骨髓之中的了。
小说中的小环塑造得也很成功,她是心地善良、性格开朗、善解人意、刀子嘴豆腐心的家庭妇女,但她又不是那种含辛茹苦、毫无怨言抚养孩子长大的传统母亲形象,她喜欢东家长西家短得拉家常,家里有了高兴的事儿就到处显摆,她跟人吵起架骂起街来天不怕地不怕,她有些懒,她喜欢享受生活,但同时她也是一个聪明、乐观、坚强、识大局顾大体的女子。她对张俭的爱让人感动。小环常用“凑合活着”来安慰自己,安慰多鹤。是啊,人生,哪有永远的一帆风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遇到挫折,看似艰难,看似日子马上就要过不下去了,但熬着熬着,就从这个苦海与无望中熬出来了,只要活着,只要不放弃生的勇气,生活总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在日常做事情中,我喜欢多鹤“追求卓越完美”的信念,希望凡事都可以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在人生这条路上,日本人“不成功就成仁”的武士道精神未免过于非黑即白的武断,怀着“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的信念才是更加长久更可取的生活态度。多次想着日子过不下去了要自杀的多鹤,在小环的“凑合活着”中,跟着小环走过一道道坎儿,过了一年又一年,慢慢她也学会了“凑合活着”。
故事没有明确的结尾,小环最后那句安慰小狗黑子的话给我们带来希望。希望一切都越来越好,祝好人一生平安。
PS:以下附上我很喜欢的几段原文摘抄
人们遇到灾祸时都觉得过不下去了,可过了一阵发现,也就那么回事,还得往下过。
按多鹤的标准,事情若不能做得尽善尽美,她宁肯不做,小环却这里补补,那里修修,眼睛睁一只闭一只,什么都可以马虎乌糟地往下拖。活得不好,可也能凑合着活得不太坏。转眼混过了一个月,转眼混过了一个夏天。再一转眼,混到秋天了。“凑合”原来一点也不难受,惯了,它竟是非常舒服。
业余是比较可怕的东西,它的自我弥补是把一切做得更过火,因此更业余。
什么羞耻都长不了,别人会很快出新的事,就会有新的羞耻。一有新的羞耻,旧的就复好如初,什么都没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