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文5:真正考验作者功底的,不是结构,不是文笔,而是这个……
今天,拆了有书的一篇热点文,链接如下:
我一共读了3遍:
第1遍:以读者的身份,用手机浏览图文,感觉文字好读不累。
第2遍:去图后将文章还原纯文本,拷贝进文档,代入作者视角去观察文章结构,结构非常简单,教科书式的总分总,也是典型的套路体——“是什么(1W)—为什么(3W)”,模型大体如下:
样文逻辑及结构第3遍:精读,分析作者行文。
真正的收获,就在第3遍。所谓大道至简,看似结构简单,文笔朴素,其实行文中蕴藏着作者深厚的功底。
这种功底究竟是什么呢?
那就是文章的层次感。
有层次感的文字,体现了作者的自律。文字秩序井然,才能使人读起来神清气爽,头脑清明。
如果进一步观察,你就会发现,作者的行文层次是有规律可循的。
1 、 首段剖析热点排序:新闻报道+背景+网友评论+个人观点。
作者在剖析热点时,分了4层,层层深入。
第一层,是浅层新闻报道,非常精简。
第二层,是深入阐述主角背景:家人对他高考持什么态度?他执着高考给家人带来什么困扰?
第三层,是网友的经典评论。作用有二:一是为支撑个人观点做伏笔,二是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观点,俗称第三方背书,可以去说教感。
第四层,是导入个人观点。为了避免上纲上线,作者采取“轻导入”:先引用尼采名言(名人名言又深入一层,比网友评论更有说服力),再加个人阐述,很柔软。
2、每节分论排序:概述+名人经历+引用主角名言+个人观点。
1-3小节并列论述观点时,作者也有明显的秩序。第一句概括本节内容,中间按时间顺序叙述人物经历,然后引用主角的话,最后是个人观点。
最值得一提的是,素材中使用的3个人物——汤唯、方文山和张文举,作者写得非常精彩,每节都相当于一篇500-600字的人物浓缩传记。
能引人入胜的原因,也正是文字的层次感。人物经历的叙述是用时间顺序串联起来的,按STAR原则,将目标-障碍-努力-结果写得跌宕起伏,非常完美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其实,只要按照作者的叙述线索加以扩充,就是3篇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可见作者的功力何等了得。
500字的人物传记同样传神,这种精湛的文字折叠能力,充分体现了作者清晰强大的层次感。
3、总论排序:原理+名人事件
最后一段是作者摆脱套路的地方。因为它没有升华,还是继续在用素材支撑观点,结尾更是戛然而止,把周有光的素材讲完,全文就结束了。没有套路中的愿景,没有抒情,也没有深化。
但恰恰因为戛然而止,才留给读者更多回味的余地。
所以,反套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能自圆其说。
纵观全文,其实序言和1234共5节,每节翻来覆去讲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要“转弯”。
如果不分小节、去掉小标题,每节都大同小异,傻傻分不清,甚至把素材打乱互换也没有违和感。
作者之所以能清晰得分出丁丁卯卯,赋予每个素材不同的意义,终究得益于TA严谨的层次感。
这种层次感无处不在,不论是全文,还是小节,每一层都一丝不苟。
写作的本质是秩序,而层次决定了文章的秩序、结构和逻辑。
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去刻意练习这种层次感。
以上,希望能帮到您。
冰雪溪,用文字认识自己,用文字与你相遇。公号@冰雪溪